一块钱如何折射出市民素养
油价8连降后,武汉出租车燃油附加费于21日下调至1元。连日来,不少读者反映,一些出租车司机仍按1.5元收费,甚至有司机“码倒”收2元。(本报昨日A02版)
对于打车的人来说,燃油附加费是个挺麻烦的小尾巴。1元、2元时还好,1.5元的时候,总会有“司机不找零”的状况烦心。而近两个月来,随着燃油价格下跌,附加费连调两次,出租车上的公示却总是来不及更新,让人摸不清头脑。虽然从1元到2元,里外里最多就是一块钱的事儿,“有钱、任性”的班子或许潇洒挥手:“不用找了,好大个事!”但其实,在公共服务领域,哪怕只是一块钱,若是收的不明不白,都可能造成很多误会和不快。
大家常常把出租车当成城市文明的窗口,不是把话端着说,而是有其现实依据的。人们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在不熟悉公共交通线路的情况下,可能最先接触的就是出租车,而乘坐出租车的体验,就成为他们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司机是真诚的、还是狡黠的;道路是畅通的、还是憋屈的;打车是便利的、还是麻烦的;收费是规范的、还是宰人的……如此种种,勾画出一个城市的人情义理和基本素养。在这种文化寄托之下,出租车司机个人的微小行为,就可能被放大——做得好会被夸得更好,做得不好也可能遭受更大的质疑。
所以,纠结燃油附加费的升降,并不是执着于1块钱的拉扯,而是希求公共服务尽量符合规范,重视用户感受,不能费用上涨时无比积极,费用下降时就反应迟钝,给人一种贪小便宜的狭隘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是相互的,乘客有过一次被欺瞒的感受,就很容易对整个行业产生负面感受。上周有消息称,出租汽车运价听证会将于12月中下旬召开,许多市民认为这是涨价前兆,纷纷表示不满,而从相关评论中可以看出,在武汉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大部分人并不是觉得打车贵、绝对不能涨价,而是觉得服务性价比不高,不值得大家多掏钱。
无论是将燃油附加费直接并入起步价,还是添加进计价器的收费项目中,或是采用车尾LED屏反复公示,当然是很实际的解决办法,但却依然流于表面。消除一块钱带来的龃龉,还是需要武汉以豪爽义气著称的的哥的姐们,不要把豪爽当成随意,也不要把义气当成不拘小节,该守的规矩要守,该有的礼节要有。遵守既定的规范,守好各自的窗口,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将眼光从1块、5毛的蝇头小利上移开,看到规范服务、良好习惯带来的长久信任和回报。(屈旌)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