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路线图”
中新社北京2月4日电 (记者 陈溯)临近春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为中国“三农”献上一份新春贺礼,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明确的实现路径。
4日,官方公布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该文件以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
意见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每一年,中国官方都会在第一时间力挺“三农”发展,专家指出,今年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更体现出官方对“三农”发展的全面规划。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指向农村产业的振兴,更是要求乡村社会全方位的振兴,要实现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治理和生态全面发展。意见突出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意见描绘了乡村振兴的未来蓝图,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此次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使上述蓝图的实现更有保障。意见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当前,贫困人口和农村人居环境是中国发展的短板,而这两个短板的补齐均取决于“三农”的建设。
意见明确指出,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并坚持问题导向具体列出“短板”所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针对问题,意见提出了若干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