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青山绿水,但也不能吃穷饭”——一个秦巴山区“国贫县”的绿色扶贫发展实践
新华社武汉10月17日电题 :“守好青山绿水,但也不能吃穷饭”——一个秦巴山区“国贫县”的绿色扶贫发展实践
新华社记者李伟
一方面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守好北方人民“大水缸”,生态保护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分之一为贫困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必须要啃。
绿水青山怎样变为金山银山?如何实现保护水源地和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目标,这成为作为丹江口水库坝上第一区县的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发展的核心要务。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当地不断创新生态扶贫机制,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探索出了一条绿色扶贫发展之路。
(小标题)“绿色决定生死”,绿色释放红利
金秋十月,位于郧阳区安阳镇的汉江绿谷,鲜花盛开,游人如织。这个集生态、宜居、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绿色产业体验区和生态观光旅游区,是目前丹江口库区最大的生态项目,成为当地市民享受的绿色福利。
而在过去,这里是一片片散落杂居的小村落,当地老百姓种地、打鱼、采沙,对丹江口水库的保护带来污染风险。村民们“勤奋”地向水库索取,但仍然无法改变贫穷的面貌。
“绿色决定生死,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第一要务。”郧阳区环保局党组书记蔡建宝向记者介绍了郧阳区擦亮绿色招牌背后的故事:近年来,全区关停了200多家各类矿产开采企业。几个月前,区里还与13家石料厂签订退出石料开采协议。为了保护库区水质,当地近期还将汉江沿岸6个乡镇2.68万个网箱全部取缔。
在湖北佳恒科技公司,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成为如今国内液压油缸行业标杆企业,总经理杨永明对记者讲述了该企业对环保的独特坚持:全厂投入了价值4000万元的环保设备,每天不低于1万元的污水处理成本,“这是责任良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郧阳的‘命门’也是郧阳的‘生门’,要下狠心、出重拳整治企业污染,守护好绿水青山。”区委书记孙道军说,“郧阳也在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让群众在绿色发展中获得最大红利。”
目前,全区建成19个污水处理厂、33个污水处理站。如今,郧阳持续5年在全国生态质量考核中保持优良水平,境内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均在Ⅱ类标准以上。
(小标题)绿色融合精准脱贫,发展生态扶贫产业
“以前种小麦、苞谷,一年的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我们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致富。”柳陂镇吴家沟村村民李泽菊高兴地告诉记者。
李泽菊家流转1.5亩土地给公司种果树,每年获得1500元租金,加上她在园区工作的年工资2.6万元,已经摘掉了贫困“帽子”。
近年来,郧阳区坚持把扶贫攻坚与水质保护、生态建设等工作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近两年每年减贫超过2万人。
记者日前在当地月亮湖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采访时发现,一个集现代生态、休闲、农耕体验、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已经成型。据介绍,月亮湖产业园一期占地2500亩,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安置贫困户就业400人。如今,全区类似的25家企业可直接带动近万人如期实现脱贫。
生态变好,也是金子招牌。当地绿色三产融合促扶贫正在日见成果。当地依托丹江口水库优质水资源,招商引进了6家水资源加工企业。在江苏洋河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设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厂投产后可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1亿元。直接提供岗位1000个,带动贫困户800人实现脱贫目标。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守好青山绿水,但也不能吃穷饭。”这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在发展脱贫与保护生态上的共识。
(小标题)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实现库区“既美又富”
郧阳作为丹江口水库坝上第一区县,其发展对于库区生态关系重大。必须走生态发展之路,才能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守好北方人民的“大水缸”。
为了兼顾生态保护与地区脱贫发展的目标,郧阳创新生态扶贫机制,采取村村有主导、户户有特色的“一线串珠、多点开花”生态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奖补政策、激励措施动员贫困农民主动参与“蔬、果、畜、茶、油”等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目前,郧阳已有2万余人参与苗木花卉种植业,2万余人种植中药材,3万余人种植食用菌,5万余人参与畜牧养殖,10万余人参与发展乡村旅游,1年实现旅游收入可达30亿元。
为实现“既美又富”目标,郧阳区还以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为抓手,激活富民增收绿色动力。在当地建成的鄂西北最大的扶贫产业园,记者看到,已入驻1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产业脱贫。
“为破解生态扶贫投入难题,我们采取政府以奖代补、部门帮扶、项目支撑、社会捐助等措施,形成了多元投入机制。”郧阳区区长胡先平说,郧阳今年统筹财政专项资金28.5亿元,用于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搬迁等重点工作,确保今年3万贫困人口脱贫。(完)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