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课堂】小班研讨中的“游戏冲动”
通讯员:华家希
上课铃声还没响,工学部10教409教室就热闹起来,有搬运和调试乐器的,有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紧张校对稿子的,每个人的桌上还放了席卡,这些都预示着这堂课不会普通。
这堂课是由文学院李建中教授负责、由李远同学担任助教的土木一班的一节小班研讨课。
在这节课开始前,老师和助教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围绕着这学期所教授的三本西方经典著作展开,分别是柏拉图的《斐多》、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希罗多德的《历史》——
一是《斐多》:法庭宣判苏格拉底犯下了他并没有犯下的罪行,但苏格拉底却宁愿接受死刑也不逃走。换作是你,你会接受克力同的建议逃走吗?为什么?
二是《审美教育书简》:席勒把美当作纯粹的游戏,是否贬低了美?电脑或手机游戏跟席勒意义上的游戏有哪些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三是《历史》:就你所知,司马迁的《史记》与希罗多德的《历史》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小班研讨共分两个环节:第一个是由小组成员结合任选的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展示,第二个是结合《审美教育书简》而设计的“游戏冲动”环节。
班上的26名学生分为6个小组。首先走上讲台的是选择了《斐多》的两组同学,他们别出心裁地将展示设计成了辩论赛的形式。正方持观点“苏格拉底应该逃走”,反方则持观点“苏格拉底不应该逃走”。两组同学从“哲学家的职责”“悲剧的力量”“法律与正义”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精彩辩论。
辩论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对正反方的表现进行了投票,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这个环节中,全班同学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讨论氛围十分热烈。出于时间考量,李建中还不得不站起来暂停同学们的发言。他高度表扬了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并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或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用之所趋异也”一句来说明苏格拉底之死对不同角度的意义。他认为,辩论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享受辩论的过程才是。
随后上台的是选择了《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二、第四、第六小组和选择了《历史》的第三小组同学,他们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结合PPT对问题做了清晰而精彩的阐释,赢得了阵阵掌声。
小组展示告一段落,大家期待的“游戏冲动”环节开始。
什么是“游戏冲动”?这一说法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提出的,他认为,人有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但这两者都有片面性,“游戏冲动”则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统一。“游戏冲动”可以简单理解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同时这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为何设计这个环节?李远说,《审美教育书简》是本学期授课中的重难点,对于大一的同学来说或许有些难以理解。因此设计这个环节让同学们表演才艺,既暗合了“游戏”的概念,也带给他们特别审美的体验,对席勒的游戏说可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陈辉辉、赵天韵带来歌曲+吉他伴奏《修炼爱情》;张奕献上一曲京剧《未央宫》,一招一式尽显京剧韵味;陈辉辉、谭瑞锋献上歌曲《老男孩》;第二组全体成员边弹边唱,带来一首《花房姑娘》;陈宥伊带来古筝表演《渔舟唱晚》。
这个环节结束后,陈宥伊同学荣获本节课最佳发言人。李建中向她赠送了自己精心挑选的书籍,并现场写下赠言。
回顾这堂课,李建中认为,本次小班研讨最精彩的环节是第一小组与第五小组的辩论,它不仅最大化地使同学的意见得到表达,而且一改传统展示的沉闷单调,使得课堂气氛得到提升,让所有同学各抒己见,这也是通识课堂的魅力所在。
“西学和中学虽有差异,但也有不少共通之处。”李建中说,比如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的思想与庄子的“逍遥游”是相似的,是一种自由的人类天性。《斐多》和《红楼梦》都将述了爱与恨,并把爱当成生命。《历史》与《史记》虽然是史书,但都可以当成是文学作品来读,它们都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探索性。通读中西方经典,能让学生对人类的从古至今延续的审美追求有更全面的了解。
作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的首席专家,李建中认为,小班研讨模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说与听的能力,“说”是指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则是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稿件来源:武大通识教育微信公众号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