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家示范项目创建 打造全民参与“欢乐大舞台”
群众文化活动“人员难调集、资金难筹措、关系难协调”的尴尬局面如何破解?如何提升品质、服务群众,为“双强双兴”增辉生色?黄冈市文广局牢固树立“主导”理念,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认真做好“辅导”文章,在“激情新黄冈·欢乐大舞台”东坡广场大型文化活动的示范引领下,全市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精彩纷呈。
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接地气
“激情新黄冈·欢乐大舞台”东坡广场大型文化活动品牌于2010年创办,是由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共财政支撑的一项规模大影响大的群众文化活动,2012年被评为第十五届“楚天群星奖项目奖”和“全省十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2013年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活动创办以来,紧扣形势要求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每年组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0余场,让群众在学习、工作之余享受文化之乐,补足精神之钙。
以2015年为例,3月元宵节游园,4月“好学尚能•书香黄州”全民阅读暨东坡读书节,5月“劳动颂歌”迎“五一”惠民演出、“传承民俗文化,留住乡愁”民俗文化展,6月“快乐成长 与爱同行”六一晚会、才艺大赛,9月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书画展、第二届广场舞展演,10月纪念“黄梅戏回娘家”30周年展演周,11月第六届鄂东民歌大赛。全年10大主题20余场演出不断线,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
我们下大气力,重点打造了其中三大主题活动:
广场舞展演活动覆盖城乡。从村组到乡镇,再到县、市比赛,各县市区层层展演选拔,全市共组织各级广场舞骨干培训班104班次,培训人员8000余人次,参演团队2619支,参演群众56400人次,观众40多万人次,是近年来我市“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最受群众欢迎”的一次大型广场舞展演活动。
鄂东民歌赛赛出地方特色。鄂东民歌大赛每三年一届,至2015年已是第六届。本届共有30首曲目参加复赛,原创歌曲24首,改编歌曲6首,以原创歌曲和本地词、曲作者创作的歌曲为主,歌手也以本地为主,在歌曲的形式和内容上更加接地气,尽显黄冈地域特色,尽展鄂东人文风情。
黄梅戏展演深受群众热捧。为纪念黄梅戏回娘家30周年,加大黄梅戏惠民力度,展示黄梅戏发展成果,于2015年10月6日至11日举办纪念“黄梅戏回娘家”30周年展演周活动。展演的剧目既有省黄梅戏剧院的大型古装黄梅戏《活字毕昇》,也有部分县市院团的小戏、折子戏。戏还未开演,众多市民便带着小马扎,呼朋引伴地来到广场,静候开锣。“来这广场转转,不光风景好,还能看到正宗的黄梅戏,我们真是享福喽!”说起东坡广场文化活动,年逾六旬的王大爷赞不绝口。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让普通百姓共享文化资源,使百姓的幸福感不断攀升。
理念革新,多措并举搭平台
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树立市场意识,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市财政每年20万元的活动经费基础上,元宵节、五一、六一、广场舞展演、才艺大赛等活动引入了企业、商家、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的赞助和参与;树立“合唱”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专业、业余互动,吸引各类团体和广大群众参与,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大方阵”;树立精品意识,坚持活动创意讲品牌,活动项目创精品。理念的革新推动着“激情新黄冈·欢乐大舞台”东坡广场大型文化活动不断升级,建立起社会参与、长期共建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兴办群众文化活动的格局,搭建好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平台。
主题范围宽。活动主题涵盖传统节日活动、重大节会、社区文化、法律法规宣传等多方面。
联动效果好。由市文广局牵头,联合公安、园林、消防、供电、妇联、团市委、文联、广播电视台等部门及社区开展活动,实现了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目标。
互动参与广。广场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吸引了广大市民踊跃参与。
活动形式新。创新群众文化需求与信息反馈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梳理群众呼声,向群众奉献一批喜闻乐见的节目。还将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进行公示,第二届群众广场舞展演、第六届鄂东民歌大赛等品牌活动通过电视台实况录播,增大了受众面,扩大了影响力。
立足长远,放大效应创品牌
在“激情新黄冈·欢乐大舞台”东坡广场大型文化活动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创建了一批文化活动品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精品和课题研究成果,建立了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等长效机制,确保了群众文化活动创特色、有成效、可持续。
辐射“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在广泛开展东坡广场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开展“一县一品”创建活动。黄州城区“社区大家乐”、团风县“名人文化”、红安县“将军文化”、麻城市“杜鹃文化旅游节”、浠水县“闻一多文化艺术节”、罗田县“大别山放歌”、英山县“毕昇文化”、蕲春县“李时珍文化”、黄梅县“黄梅戏和禅宗文化”、武穴市“文曲戏和吴楚民俗文化”、龙感湖“垦区文化”等活动品牌先后创建,实现县县有特色、各自创品牌。
引领群众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在全省第二届广场舞展演中,我市选送的《快乐节拍》、《乐儿嗬》分获街道组、乡镇组一等奖,我市代表队还荣获“优秀组织奖”、“最佳人气团队”和“广场舞之星”等奖项。舞蹈《黄州俏大妈》、歌曲《社区乐儿嗬》等15件作品入围第二届湖北艺术节并参与展演展览。第六届鄂东民歌大赛各县市区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精心打造原创作品。罗田文化馆推出的原生态歌曲《采兰花》获大赛一等奖,并随“孔子学院”文化交流团赴美国高校、湖北省高校等地巡演。组织黄冈艺校和黄州区等五个县市区群文精品,在武汉园博会湖北园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黄冈文化周”展演活动,推动黄冈文化走出去。这些获奖作品还多次通过广场活动大平台及惠民演出、“三下乡”等活动反哺百姓大众,大受好评。
总结形成一批课题研究成果。开展活动的同时,总结形成一批课题研究成果,如:《“黄冈公共文化供给平台”让百姓受益》(中国文化报2015年5月27日)、《黄冈现代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入新常态》(《湖北文化》2015年第3期)、《黄冈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机制建设探讨》(获2015年度湖北省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浅谈文化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以文“化”人的助推作用》(获2015年度湖北省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奖三等奖)。这些课题成果的推出,进一步深化了示范项目创建的内涵和外延。
推动公共文化长效机制建立。形成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机制。建立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专家库,发挥骨干作用,组织生产群众文艺作品;以湖北省艺术节、全省广场舞展演等为平台,推动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文学创作;借助“东坡广场大型文化活动”、“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鄂东民歌大赛”、“社区大家乐”等品牌,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以保障东坡广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为目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调动市场和社会文化资源,形成共建共享、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形成人才队伍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我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库和人才档案,开展培训,扶持优秀团队发展,建立了以专业人才队伍为主要力量,以业余文化骨干和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形成资金与技术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机制。“东坡广场文化活动”资金纳入每年财政预算,配备灯光、音响、舞台等设施设备,保障活动开展需要;列支文化人才、文艺骨干培训专项资金;各级免费开放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形成组织支撑机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效整合黄州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绩效评估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强化各级领导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识,高度重视并从方方面面关心支持文化建设,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优质化全面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实现社会风气和文明程度的飞跃。
【 打印此页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