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实施《湖北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及南河流域扶贫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谷城县集革命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是全省38个山区县之一。1984年,我县被省政府确定为老区县,“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将我县赵湾、南河、紫金、五山等4个乡镇列为重点老区乡镇,何湾等20个村列为老区重点村。2012年,我县将赵湾、南河、紫金等7个乡镇内的68个村划为南河流域核心区,列为新一轮扶贫开发主战场。
2010年以来,全县以扶持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为工作重点,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老区《条例》,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据统计,全县共整合各类资金8.04亿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2159万元,行业扶贫资金69996万元,社会扶贫资金8234.89万元,分别比同期增44.7%、182.6%、156.7%,完成建设项目1700多个。实现减贫2.9万人,其中南河流域减贫8500人,解决安全饮水8.57万人,危房改造4100户,实现了村村有阵地、村村通水泥路、通电、通邮,74个村卫生室实现了公有化,革命老区的综合发展能力和南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12、2013年连续两年,谷城县代表襄阳市迎接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均获第一名。
(一)领导重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我县不是国家级、省级扶贫重点县,项目资金少,扶持力度小。县政府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扶贫工作,2011年在制定“十年扶贫纲要”的基础上,修订编制了《谷城县南河流域中长期扶贫开发规划》,以规划为载体,先后30多次到省市汇报我县的实情,争取省、市领导的同情、重视和支持。目前我县同等享受幕阜山片区政策已获省委、省政府批准,为下一步推进谷城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紧扣重点,自定片区攻坚。2012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南河流域68个村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自定片区,连片开发,出台了《关于加快南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意见》,举全县之力,打好南河流域扶贫攻坚战,着力解决南河流域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住房难、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滞后等“六难一滞后”问题,流域群众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基础先行,着力改善民生。以“群众需要”为出发点,以整村推进为工作平台,加快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四年来全县共投资5.85亿元,完成县乡公路改造110.5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474.8公里,改造危桥31座,更新农村客运班车80多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2条,五山镇实现了村村通客车;整治堰塘851口,维修拦河坝10座,改造泵站9处,硬化、疏浚渠道144公里,新修渠道配套工程973处;实施国土整治项目2个,建设规模2600多公顷;维修水塔3处,新建、维修人畜饮水池251口,铺设通水管道48公里,解决2万人饮水难;改造高低压线路222.5公里,增变压器71台,解决4.8万人的用电难;新建宽带接入点29个,端口扩容3100线;新发展有线和无线电视用户9800多户;完善教学设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调配137名教师到山区学校;6处乡镇卫生院获得专项扶持,168个村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新增实验仪器1.9万件;采取分散建房或相对集中建房方式,改造贫困农户危房4100户;对3363户4932个低保对象发放保障资金。
(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要求,全县发放“以奖代补”、“以工代赈”资金3000多万元,调动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围绕茶叶、油茶、蔬菜、核桃、制种、养殖六大产业,重点支持紫金、五山发展有机茶和中药材产业,庙滩发展养殖业,茨河发展贡米和豆制品加工业,盛康发展建筑、建材业,南河、五山、薤山发展生态旅游业,赵湾发展养殖、核桃、林特产业等。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采取集中扶持、典型引路等办法,建1-2个扶贫主导产业示范点,带动农户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种养项目。目前全县共扶持各类产业基地27多万亩,发展29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5000多个贫困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年人平增收400元以上。
(五)整合资金,加强老区标志建设。投资近300万元,维护、修缮6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和78座烈士墓,兴建了黄山垭革命烈士陵园、春泉小学、亚声中学、苏区革命历史陈列室等,这些标志遗址,已经成为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
(六)创新举措,构建大扶贫格局。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强有力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扶贫网络。组建206个县定点对口帮扶工作队,与市直96个工作队共同工作,确保南河流域贫困村每个村有1-2个帮扶工作队。开展发达乡镇与贫困乡镇结对帮扶活动(城关镇帮扶南河镇、县经济开发区帮扶赵湾乡、石花镇帮扶紫金镇、湖北骆蓄公司帮扶薤山林场),效果明显。县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总结推动工作,对扶贫工作实行季检查、年通报。先后编发“扶贫简报”10多期,推介各类扶贫典型250多个。四年来,市、县定点帮扶工作队投入扶贫资金8200多万元,新建帮扶项目984个,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2万亩,开展劳动技能培训630期,结对帮扶贫困户2730户,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扶贫任务依然艰巨。我县南河流域是重点贫困区域,山高谷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薄弱,靠自身发展艰难。目前,全县还有7.25万贫困人口,所占比重大,脱贫难度大。同时,已脱贫人口基础不稳,每年因灾、因病、因学返贫人口都在8000人左右。还有6个乡镇48个村1268户需要搬迁才能脱贫。人口自然迁移后,山区库区村人口素质下降、老龄化现象突出,贫富差距有继续拉大之势。
(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多数贫困村地处环境恶劣、基础脆弱的边远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人均耕地不足0.8亩,高效经济林不足1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还有8.16万人饮水不安全,4500户属危房,9800户住土坯房,216个村卫生室未实现公有化,6个山区村电讯信号时断时续。部分山区村群众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赵湾乡全乡236平方公里,一所中学、两所小学,不少农民在学校附近租房照护学生上学。紫金镇区千余学生用水困难。
(三)产业发展带动力不强。除茶叶产业外,龙头企业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网络基地少,网络贫困户更少,产品带动力不强;部分乡镇重点打造的产业,如核桃、油茶等,有的是发展期,有的是生长期,效益不明显;旅游业处在打基础阶段,知名度不高,对贫困户带动力不强;城郊地区及沿江的蔬菜产业辐射面大,但仅限于生产、销售环节,净化、深加工、包装、创知名品牌等还处在摸索发展阶段。
(四)扶贫资金投入不足。谷城近几年发展力度大、速度快,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上级投入我县扶贫资金每年仅500多万元,远远满足不了扶贫开发的现实需要,重点乡镇整村推进一年只有1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并且只扶一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高山移民搬迁一户补助2000元,不够运费;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政策性强,定向投入所占比例大,调整余地小,资金整合难度大;县、乡政府财力有限,难以拿出更多配套资金投入扶贫。
三、意见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老区《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学习《条例》、宣传《条例》,增强老区建设的责任意识;要结合谷城实际制定贯彻《湖北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的实施意见,制定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优惠政策,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革命老区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根据老区《条例》、《农村扶贫条例》规定,参照周边县市的做法,县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和财力状况在预算中安排革命老区发展专项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县职能部门要抓住省政府将我县纳入幕阜山片区扶贫的机遇,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县直各部门也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同时积极探索整合资金,集中使用,加强监管,发挥效益。
(三)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坚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选准项目,建立项目库。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有特色的种植、养殖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让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农业;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示范引导,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扶贫资源的整合力度。精细化管理专项扶贫,继续抓好“一体两翼”工作(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化指导行业扶贫,着力改善以水电路信房、文教卫等民生问题;激励式引导社会扶贫,鼓励、支持企业、团体、个人参与对口帮、结对扶、无偿捐等活动。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工作大格局,创新工作思路,加快革命老区、南河流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五)进一步加大扶贫的组织领导力度。县、乡政府要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状,将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加强督办检查,切实履行老区《条例》赋予政府的工作职责。要认真选派县、乡扶贫工作队,加强管理,加大考核力度。大力总结宣传扶贫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力争全县早日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襄阳市谷城县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卢光敏 邓启友)
责任编辑: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