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长江行】长江经济带上,来自湖北岗哨的报告

18.05.2018  12:13

  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的长江经济带,对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沿线湖北等多地视察时强调,要正确把握五个方面的关系,推进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的新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5月14日—18日,中央网信办、生态环境部指导、湖北省网信办主办的“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网络主题活动,带领全国28家媒体的30余名记者在湖北的武汉、黄冈、荆州、宜昌四个长江沿线城市,就沿线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进行多维度采访报道,全方位、多视角深入了解内陆湖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探索和实践。

  武汉:打造“会呼吸”的江滩

(江滩上的沙坑是孩子们的最爱)

  武汉市青山滨江城市景观带――青山江滩,是湖北省首个“海绵”江滩、绿化比例最高的江滩。作为“长江主轴”上新添的一颗亮眼明珠,这里,实现了“城市、堤防、江滩、水景”的有机整合,既增强了堤防防洪能力,又打造了独特的堤防江滩滨水景观,被誉为“会呼吸”的江滩。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排涝、沿江防洪等水资源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2015年起,我国在武汉等多城市开启“海绵城市”试点,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青山江滩所在的武青堤始建于清朝末年,改造前堤身为土质结构,汛期内时有散浸险情发生。经过多年建设,青山江滩综合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堤与滩完美融合,逐渐形成了“城市、江滩、提防三位一体”的景观结构。

(鸟瞰武汉青山江滩)

  在建设中,青山江滩尽可能减少硬化面积。如多用透水铺装,一条800余米的生态草沟,每逢降雨能够就地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养护草沟中的各类植物,促进周边环境更加生态,保证四季风景优美。在材料上,多选用节能环保的耐候钢、防腐木、透水地面、彩色防滑地面等材料,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生态化收集场地内地表水,并通过植物根系和泥土对雨水进行过滤。

  目前,7.5公里的青山江滩,六成以上滩地面积覆盖“海绵”化绿色景观。其独特之处在于,普通地表水通过生态草溪、雨水花园等生物净化并下渗之后,有一部分会被储存起来循环利用,另一部分则会通过排水管道直接排走。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功能,青山江滩以最少干预的原则设计建设了雨水花园、体育运动、都市时尚、工业遗迹、市民之家、青山记忆六大景观分区,各区域之间无缝过渡,浑然天成。每到节假闲暇时,昔日芜杂的江边荒地,是市民们健身嬉戏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