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江远斌:一生只做“良心秤”

21.10.2015  17:40

  江远斌为秤杆安装精度卡口。记者杨少昆 摄

  武汉晚报讯 文/记者刘元聪 通讯员程书雄 王林军 图/记者杨少昆

  在刚刚评选出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中,有一对来自武汉的江家姐弟,他们制作“分毫不差”的杆秤,被称为“良心秤”。

  “江正兴”秤铺,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江玉珍、江远斌姐弟是秤铺的第五代传人。江家做秤,有十几道工序,一天只能做两杆秤。江家秤都是用铜丝、铜片,一杆秤用上数十年也不会坏。

  这几年,用电子秤的人多了,生意大不如从前,但江家姐弟说,只要还有一个人用,他们就要把“良心秤”做下去。

   五代人200多年

   不做“短秤

  挑木材、刨木、制粗坯、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在江家姐弟手上,一杆秤要经过10多道工序、做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作为江家做秤的第五代传人,61岁的江远斌至今仍保留着纯手工的制秤技艺。 “宁愿做少点,也不能砸了祖传招牌。”他说。

  江远斌介绍说,江家祖祖辈辈做了200多年的秤。江家做秤有一条原则:不做计量有偏差的“劣秤”,更不做人为缺斤少两的“短秤”。

  “哪怕只做一杆‘黑心秤’,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就算穷得把米磨成糊糊吃,也绝不做那种事。”做秤多年,常有不法商贩要求江家人做“短秤”,总是被他们毫不犹豫地拒绝。江家做秤要求极严,祖上传下“江正兴造”四字,“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只要坚持公正公平,就会生意兴隆家庭兴旺。

  如今,姐姐江玉珍年纪大了,眼神不济,已经很少动手做秤,只有江远斌和老伴胡锦红还坚守着这门祖传的手艺、传承“正兴”的训诫。

  因为做秤公道、守规矩,江家在方圆百里赢得了美名。在电子秤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江家的手工秤成为武汉新洲、麻城、黄冈等地小商贩们的必备品。

  在菜市场里称重,卖方说句“这是江家的秤”,买者一般都会放心。遇到称量偏差,人们往往用江家的秤解决争端。

   接“大单”照样坚持

   精工细作

  此前,建行湖北省分行派人找到江家制秤的小巷内,拿出采购10公斤规格的杆秤800根的大订单。

  这些“良心秤”,被作为“礼品”送给省内各营业网点,时刻提醒工作人员要诚实守信,是该银行诚信教育的生动教材。

  这也是江家秤签下的最大一笔订单。却让江远斌一家既喜又忧。要知道,按照工艺要求,两口子一天最多只能做两杆秤。

  有人私下里建议他放低标准,或找其他秤铺帮忙,贴上江家秤的牌子,但是江远斌不为所动,最终感动了银行,敲定每月至少供应50根杆秤的分批供货方案。

  慢工出细活。这些杆秤采用手工制作,从去年3月到今年4月,耗时14个月完成。“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做到晚上9点多才休息,连洗碗的时间都没有。

   良心秤

   是最好的诚信“教科书

  江家秤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常有各路买秤人慕名而来。还有青岛、西安的客户打来电话要求“网购”。

  与过去人们买秤用来做买卖不同,这些新主顾,不少人都是拿江家秤当做最好的诚信“教科书”。

  就在前两天,一个家住汉阳的爹爹带着儿女和孙儿,一家三代找到江远斌的小店,只为买上两杆家用秤。老人说,自己打算把这秤带到美国去,一来珍藏家乡老字号品牌的物件,留个念想,二来教育下一代诚信为人的道理。

  在武汉做证券生意的李先生到江家,将江家12种不同型号的秤都买了一杆用作收藏。李先生说,江家的“良心秤”就是一种道德标杆,买秤回去就是时刻警醒自己“做人、做生意要讲良心”。

  之前,还有人专程前来购买礼品秤,当时店里没有存货,对方很爽快地付了钱。4天后秤一做好,江远斌专程送上门。没有直达车,他在班车和公交上倒来倒去,车费花了不少,仍坚持原价,对方大为感动:“我相信你们的秤,也相信你们的家风,下次还来买。

  做秤做出了名声,这些年,不断有商贩找到江家人,要求做“短秤”,或是拿着短秤上门来修。“我们即便不好直接戳穿人家手里拿的是短秤,也本着一个原则:短秤不修。”胡锦红说。

   正在为“良心秤

   申请省级“非遗

  10月17日,江远斌走上市民大讲堂,吐露心声:“良心秤的传承,一方面是精神上的,一方面是实物上的。精神上的我并不担心,有这么多媒体的关注,有这么多像市民大讲堂这样的平台,相信良心秤诚信兴业的精神,会一直传递下去。

  “而我真正担心的,确实是实物上的传承。”61岁的江远斌,尽管仍然在坚守着秤铺,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让这门手艺被更多人了解,他开始研发纪念型杆秤,却依然还是那么“”——做出样品后,公司工作人员觉得秤砣有些沉了,想换个轻点的秤砣,江远斌拒绝了这个要求:“什么样的秤杆配什么样的秤砣,你要我换小秤砣,那秤杆也要改。

  为了让杆秤便于收藏,江家的纪念型杆秤采用传统手工制作:秤杆是一根根刨出来的,铜秤盘是手工锤打的,秤砣是自己在家里用火炉熔化铜水后浇注出来的,秤星是手工用铜丝一个个的灌进去……复杂的工序只是为了制作出更精致的纪念型杆秤,让收藏者更明白江家杆秤的“规矩”。

  在江远斌看来,秤做成什么样子,它永远是一种计量器具。“哪怕是个纪念品,也必须能准确称量才行”。

  目前,江家良心秤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远斌还希望,能做个小型“收藏馆”,把老手艺、老工具保留记录下来。“按照最传统的手艺,一个制秤人既是木匠、铁匠,又是铜匠,许多最原始的老做法,现在已经几乎看不到了。做个收藏馆,就是留下这些工艺的印记。

(编辑:曾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