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70后”选择回乡种地

16.06.2014  17:35
  “50后当主力,60后是中坚,70后成少数!”几句俏皮话,反映当代农村各地“老龄化”的尴尬。难道年轻人种地就没有出息?蔡甸区张湾街旭光村的农民李红利可不这样认为!他说:“人勤地不懒,70后的年轻人一样可以种好地、赚到钱。

  在张湾街旭光村,李红利是村里唯一的“70后”农民,他承包了7亩多地,搭建了14个钢架大棚,种植了辣椒、四季豆、番茄等蔬菜,如今都已挂果成熟。红艳艳的番茄个头饱满,绿油油的辣椒长势喜人,李红利和妻子一起在大棚里采摘蔬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说:几年前,他也曾经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出去打过工,但是挣钱不多,开支又大,而且时间上也不自由,因此才萌生了回乡种地的念头。

  张湾街旭光村地处汉江边上,土壤条件和地理位置极佳,种出的蔬菜饱满多汁、口感脆嫩。李红利从小跟着长辈们学习垦地种菜,所以深知这一天然优势,这也增加了他创业成功的筹码。

  李红利说,旭光村土质好,土壤带点河沙,很适合种蔬菜,他的地三面环水,水源好。一般而言,一些地方辣椒种五年就不结果了,像旭光村种了几十年,辣椒还是收成还可以。

  作为一名年轻的“70后”农民,李红利十分崇尚“科学种田”,而且接受新鲜事物特别快。在他的大棚中央,放置着一个方形的箱子,这就是先进的“蜜蜂授粉”。李红利说:村里懂得这项技术的农民并不多,从去年开始,他就用“蜜蜂授粉”代替了人工授粉,授粉次数根据生产情况确定,授粉后,果蔬产量增产15%至30%,平均每个大棚可以增收1000至2000元。

  去年,李红利的蔬菜产量和销量都不错,凭着种辣椒的收入就有十万多元。但是,今年辣椒的价格跌了一半多,市场行情又不好。幸亏头脑灵活的他提前调整了种植结构,种植了番茄、四季豆等其他品种的蔬菜,才不至于亏损减收。

  李红利寻思,仅种辣椒太简单了,每个人都会种,真正想搞钱还是要搞些技术含量高点的,像黄瓜、瓠子那样的,番茄、草莓啊,那样的肯定效益高些。

  作为“70后”农民的代表,李红利相信:只要坚持科学种田,掌握市场动向,及时调整蔬菜种植品种,种地比打工有出息!他希望村里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在田间地头开辟出创业的热土。

  在张湾街徐尹邓村,同是“70后”的农民肖启雄正在地里采摘丝瓜,健壮黝黑的他种植了10几亩蔬菜,为了提高产量、改善土壤,他全部采用套种模式,比如蔊菜套丝瓜、蔊菜套苦瓜等,今年全部喜获丰收。

  肖启雄介绍,大棚蔬菜效益会更好,钢棚的丝瓜种植好了,可以亩挣八千块钱。苦瓜现在陆续上市,价格还可以,跟往年价格基本上持平,一年种植得好,毛收入六七万块钱。

  由于该村家家户户都种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因此根本不愁销路,农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将菜卖个好价钱!基本上现在这个菜种出来只愁种不愁卖,菜贩子都到田间地头来收,形成了规模,品种还可以。

  肖启雄说:现在武汉市的农业政策越来越好,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因此,村里选择回乡种地的“70后”农民也逐渐呈增长趋势。

  “70后”农民重新回归土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进步。在农业政策和农村条件越来越好的将来,在外打工的“80后”、“90后”们也会选择回到农村开辟事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更多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