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村腾地 黄陂一村庄留下千亩荒地
黄陂区祁家湾街李桥村,因距汉口仅半个小时车程,许多年轻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短缺,多年前,该村1540亩基本农田约两成抛荒。2009年至2010年,该村实施“迁村腾地”工程,全村372户人家中,366户搬进了新农村还建小区。村民到农田的路变远了,绝大多数村民不再种地,抛荒地现达到千亩以上。
黄陂区是我省农业大县(区)和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如何破解此基本农田抛荒难题?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天河机场旁的千亩荒地
祁家湾街李桥村,南距汉口天河机场五公里。与黄陂区其他乡村一样,这里田少人多,该村原有李家湾、林家湾和张家河等六个自然湾,372户1178人,然而基本农田仅1540亩,人均耕地1.3亩。“大的地块不到两亩,小的只有几分地!”57岁的村民李启石告诉记者,李桥村地处丘陵地带,上下田块间有半米到一米的落差,耕种这些自然田,难以使用农业机械设备,家家户户都养有耕牛,早些年每到农忙,各家各户的劳动力会回家帮忙,所种的粮油自给自足外,还可养猪养鸡。
提及农村面貌的变迁,73岁的村民李小清深有感触。他说,由于村子离武汉市较近,过去一二十年来,许多年轻村民都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但是,农田大都在湾前屋后,除了少数无劳动力的家庭外,绝大多数农田还有人耕种。
今年65岁的村民郑小富告诉记者,她一家有几亩农田,以前都是丈夫和她一起耕种。2001年,丈夫因病去逝她就没种地了,田地抛荒已有十多年。郑小富说,她有两儿一女,从学校毕业后,均在外面上班,也未回家乡种地。“每家只有几亩地,一年忙到头,顶多赚得几千元,年轻人在外打工,好的一天就可以赚两三百元,种田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李启石有些无奈地说,自己没有什么技术,加上年近花甲,出去打工没人要,否则也不会种地。
众村民表示,2010年前,李桥村六个自然湾,除农田外还有上千亩水面,村湾依农田而建,相对分散易于耕种,当时全村抛荒地约300亩,占基本农田的两成左右。
迁村腾地后村庄空心化
12月19日和23日,记者两次走进李桥村探访。
福银高速公路从李桥村穿村而过,李桥村新农村还建小区,位于福银高速东北方向500米之外,紧邻孝天公路,成排的两层楼房连成一片,小区内不见家禽和家畜,环境整洁优美。与中心城区的居民小区相比,人员稀少显得很清静。
李桥村村委会在小区大门入口处。村委会主任周武斌告诉记者,2009年至2010年,李桥村实施“迁村腾地”工程,即将原来分散居住在六个自然湾的村民,集中到新农村还建小区居住。对此,祁家湾街道办事处办公室主任杨明桥解释,居住分散,土地得不到集约利用,村湾搬迁后,原宅基地复垦成有效耕地面积,李桥村通过“迁村腾地”置换建设用地,获得了主管部门的批准。
周武斌表示,“迁村腾地”的搬迁工作,村民不需要支付费用,村民原住房面积小于146平方米的,可免费置换小区一套146平方米的房屋,置换房屋的水电、油漆和防盗门均已做好,村民原房屋超过此面积的部分会有补偿。经过反复动员,全村372户人家中,最终有366户搬进了还建小区。
据介绍,“迁村腾地”选址的新农村还建小区位于林家湾,紧邻孝天公路交通便利,公共资源可以得到合理配置,居民的生活条件因此而得到改善。但是,随着李桥村“重心”的转移,也造成了另一个现实,村庄“空心化”。新农村还建房位于村庄的东北角,此前分散在西南侧搬迁农户的民房全部消失。除李家河湾和高家湾,分别有5户和1户没有搬迁外,原自然湾和农田里,难觅村民的身影。
整个村仅剩3头耕牛
在李桥村还建小区,69岁的村民李干清告诉记者,他原本住在李家河湾,4年前的夏天,一家搬至还建小区44栋居住。新农村实行小区式管理,不能养鸡养牛,自家的耕牛卖掉了,犁耙等农具也送了亲属,最后一季稻谷收割后,就再没有种地了。“不是我不种,实在是种不了!”李干清激动地说,如果仍然住在李家河湾,他仍然会坚持种地,毕竟一年可增加一万多元的收入,可自搬进新农村以后,居住地距农田有2公里路,田间管理极不方便。
李启石则表示,他在李家湾的农田,距原来的房子只有200米,步行三四分钟就到了。现在,从还建小区到农田往返一次要1个小时,有时一天要往返四次,大量时间花在路上,他家一亩多水田就此抛荒了。
李家河湾22号的李高华,是全村未搬进新农村还建房的6户之一。23日下午,他告诉记者,他家养着一头耕牛,种有旱地和水田3.2亩。他说,李家湾河周边的数百亩耕地,已有三四年无人耕种,田地杂草疯长灌木丛生,野猪野鸡经常出没危害庄稼。
李高华将记者带至村民罗长江种植的荸荠地,田角可见猪脚印。李高华表示,李家河湾留守的5家农户,均没有喂猪,这荸荠地被野猪拱毁,有村民曾看到七头野猪出没。为避免野鸡偷刨花生造成绝收,李高华和另外的村民商议,将花生地集中到一片,大家有可空时可以驱赶野鸡。
据介绍,李家河湾以前有4个队270多人,村子周边有数百亩农田。迁村腾地后,只剩下5栋房屋,其余房屋已被拆除,有的宅基地上的灌木长有一人多高。“再过几年,这里可能会变成森林了!”李高华笑着说。
站在李家河湾的高地放眼望去,大部分农田被枯萎的野草覆盖。村民们称,目前全村仅剩3头耕牛,全村抛荒地在千亩以上。
破解丘陵地抛荒
申报资金平整土地
李桥村村委会主任周武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村民人均一亩多地,如果年轻人都留在家中种地,村民的家庭收入会大打折扣,目前种地主力为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即使不搞迁村腾地工程,年轻人还是会在外面打工,田地抛荒现阶段不可避免!”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李桥村附近的两个村,虽未实施迁村腾地,但也存在农田抛荒现象,只是程度相对较轻。
周武斌在李桥村长大,深知该地农田存在的短板:田块面积小,田块间落差大,不太适合机械化耕作,种植农作物难见经济效益。周主任告诉记者,目前该村正在向上级申报资金,平整全村土地,以适应机械化种植。
祁家湾街有56个村161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办公室主任杨明桥介绍,为解决辖区内农田抛荒问题,当地作了许多探索,如在黄寨村发展家庭农场,种植了300亩的火龙果;以陈斗村为核心的5000亩“双低油菜”高产示范带,解决抛荒面积4000亩等。
黄陂区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受访时称,该区非常重视抛荒地的复耕工作。今年秋季,区农业局等涉农部门组成9个工作专班,深入到街乡、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了解情况并征求意见,区政府先后两次专题研究秋冬农业和农田抛荒的资金问题,共投入资金1120万元,对解决抛荒田连片200亩以上的常年抛荒地,每亩补贴130元,解决季节性抛荒地每亩补贴50元。今年秋播和冬播中,种植大户复耕抛荒地非常踊跃。
黄陂区农村经济管理局土地承包科工作人员表示,丘陵地带的田地平整,目前尚无明确的资金来源,全区土地抛荒数字暂“不便透露”。
黄陂区李家集街种植大户宋金喜认为,解决抛荒地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文章,土地流转机械化作业是大势所趋,早日将农田平整改良,种植大户规模化经营能获得合理利润,村民流转土地可得实惠,如此良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抛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