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师魂”红烛燃尽 山区执教28载资助百余学生
中新网黄冈6月17日电 题:“大别山师魂”红烛燃尽 山区执教28载资助百余学生
作者 马芙蓉
6月14日晚8点20分,“大别山师魂”汪金权因鼻咽癌病情恶化离世,享年52岁。
连日来,汪金权的同学、学生陆续从四面八方赶到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他倾尽所有把我们送出大山。现在,让我们送他最后一程。愿老师一路走好!”学生汪红奎悲痛难抑。“老师,一路走好。”学生们的呼喊汇成哀乐,在大别山谷久久回荡。
弃名校回山区执教
蕲春四中地处蕲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交通闭塞,条件艰苦。
1983年,汪金权从蕲春四中毕业,考上华中师范大学。“金权哥是村里第一个名牌大学生,是全村人的骄傲,我还记得送他上学那天,村里人把铜锣敲得发烫。”32年前的一幕幕,蕲北村村支书汪和平记忆犹新。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黄冈中学工作。一天,他回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顾凤鸣告诉他,四中条件差留不住老师,更留不住优秀学生。汪金权当即表示愿意调到四中。一年后,他果然请求调了回来。
“我也有过彷徨、怀疑和动摇,但最后我想明白了我到底追求什么。大别山下有我的故园、父母和亲人,还有纯朴的孩子们。”汪金权在日记本里写道。
山区一呆就是28年,直到红烛燃尽。
工资大部分资助学生
到四中后不久,汪金权开始担任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一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这一垫,一发不可收。有时因垫付太多,到月底时工资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垫付的钱,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还是没还,他从没介意。
一些学生没钱吃饭,汪金权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自己常需借钱吃饭。
他的学生范绪枝清楚记得,2009年12月25日下午放学时,她在校门口看到,满头白发、一身旧衣的汪金权,正从一辆农用三轮车上拖下一捆柴火,还有一个蛇皮袋子装着的米,“我以前只听说老师自己做饭吃,没想到他连柴火和米都是从家里带来的。”
在该校中老年教师中,汪金权是唯一没有房子的人。他多年租住在学校宿舍,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
汪金权的宿舍,摆满了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他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自己宿舍,进行“全方位”帮扶。
华中师范大学83级校友,感动于汪金权对山区的坚守和付出,在四中设立一个“金权基金”,每年注入10万元,资助该校贫困学生。“金权基金”是以汪金权名字命名的。
28年来,汪金权至今累计资助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甚至读了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个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10多万元。
“也许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但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汪金权曾说。他因此被誉为“大别山师魂”。
学生承师志回校任教
2012年初,汪金权查出患鼻咽癌,不得不住院治疗。期间,很多学生给他写信,让他多休息,保重身体。学校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给他安排课时较少,但他在治疗间隙仍咬牙坚持为“金权励志班”学生上课。
2013年,首届“金权励志班”学生毕业,61名同学全部过本科线,其中一本录取9人,创下该县普通高中高考新纪录。
28年,汪金权亲手培养了1000多个大学生。如今,学生分布各地,很多人成为单位的骨干。汪金权的恩情,他们一直铭记在心。
蕲春四中青年教师汪红奎出身贫寒。从高中到研究生毕业的10余年间,汪金权资助他共计6万余元。在他眼里,汪金权不仅是恩师,更是“慈父”。2010年,他拿到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证后,毫不犹豫地回到蕲春四中。
“那个常年穿黄军装或蓝咔叽布衣服,一双球鞋多年不换,很少穿袜子的恩师去(世)了。我要像他那样,甘守清贫乐当人梯。”汪红奎说。(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