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应城初一拜大年,“跑年”“新年”大不同
新华网武汉2月8日电(肖进安)2月8日是正月初一,一大早我和兄长及几个晚辈来到位于湖北应城城北肖家湾的老屋拜“跑年”,然后去盛滩堂姐家拜“新年”。“跑年”和“新年”是应城初一拜年的两种情形,“跑年”年年拜,“新年”则不一定,而拜“新年”比拜“跑年”则重要得多,有很强的仪式感。
在应城,拜年先要拜家里的长辈。在过去,除夕“出行”(也叫出天方)鞭炮放过后,晚辈依次给长辈磕头,叫“辞岁”,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现在的小孩子禁不住冬夜漫长“守岁”的煎熬,通常在初一早上起床后才给长辈拜年讨压岁钱。据说以前晚辈给长辈拜年要下跪、磕头,说吉祥话,然后长辈才会给红包,非常正式。现在移风易俗,除了吉祥话以外,下跪磕头都免了。小孩拿到压岁钱后会跟着大人在村里拜“跑年”,因为拜“跑年”可以品尝到各家的瓜果美食。
初一村里邻里相互拜年时,一般不用携带礼品,只用说“给您拜年”、“您过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在城里人看来这似乎有点口惠实不至的味道,但邻里这天都喜欢他人到家中拜年,并以各种瓜果、点心、烟茶热情款待。所以关于初一拜年,应城有这么一句民谣,“初一早,年拜了,腰一躬,手一妥,麻糕炒米都归我!”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8日,我们到肖家湾老屋的时候,大概是八点多的样子,碰到几路拜年的队伍。虽然很多人已经叫不出名字,容貌因为年龄的原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见面都认识,大家互祝新年祝福,情形好像回到了孩提时代。
按照应城的习俗,初一给邻里拜年时,人们在每家停留时间都不长,所以谓之“拜跑年”。过去村落以同一姓氏同一家族集中居住为显著特征,拜跑年有“宁漏一村,不漏一户”之说。现在因为人口流动频繁,很多村落不完全是同一家族,拜“跑年”以亲戚和德高望重的人家为主。
肖家湾老屋由于离公路有一定距离,很多住户做新房时,迁移到了靠近大马路的地方,可以避免下雨天的泥泞之苦。老屋所在地留守的家庭已经不多了,所以我们很快拜完了“跑年”。在拜“跑年”之前,我们还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就是上坟。每年初一,每家每户都会派人到祖坟前祭拜,燃香、烧纸、放鞭炮。有些老家在农村的城市居民,“出行”后要回到乡下上坟,在祖坟前祭拜。
通常情况下,初一的拜年活动上完坟拜完“跑年”后就基本结束了。但若邻里或亲朋家上一年有人去世,初一则要去给死者拜年。这种拜年形式古称“烧新香”或“烧新灵”,现在简称拜“新年”。
拜完“跑年”后,我们驱车来到肖家湾附近的盛滩集镇,给堂姐家拜年。堂姐公婆年届80岁,去年不幸去世。因此,按规矩,亲朋好友要给他们家拜“新年”。
据说古时拜“新年”要到墓前为死者烧纸、燃鞭、磕头,然后再到死者家中给其家庭拜年。现在逐渐演化成直接到死者家中为其家庭拜年,进门前放一挂大鞭炮,然后到祭堂上香、叩头等,主人要设宴款待。
在应城,有“亡人为大”一说,简言之,给同村之人拜“新年”要在给其他人拜年前进行,也就是说拜完“新年”才能拜“跑年”。我们由于不住在同村(地),所以去得晚一点也情有可原。
来到堂姐家时,已近十一点。她家门前鞭炮燃放的纸屑堆积如山,看来不少亲朋好友已经早于我们来过了。由于几乎所有亲戚集中在这一天过来拜年,堂姐家准备了流水席,招待我们和其他客人。酒席上有不少熟识的亲戚,也是很多年难得有机会碰到一起的,大家边吃饭,边交流工作情况和家庭情况,并留下联系方式。拜“新年”的酒席俨然变成了一场新春联谊会。
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拜年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移动化,短信拜年、QQ拜年、微信拜年、红包拜年越来越方便。但是,拜“跑年”也好,拜“新年”也好,虽然只是一顿饭甚至几句话的交流,但这都是网络虚拟环境拜年所无法取代的。这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一种有人情味、有温度的拜年形式。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