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稳增长积极有效
今年以来,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全国各级财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履职尽责,奋发有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财政红利覆盖度不断拓展,财政支持稳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
统筹财政资金,积极财政政策适当加大力度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发生改变。同时,“三期叠加”造成的一些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稳步地去杠杆化,但是又要避免造成经济的“断崖式”下落。顶住这些下行的压力,必须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既定战略。
首先,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和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加大直接支出力度。
从今年的预算报告中可以看出,财政赤字16200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由去年的2.1%提到今年的2.3%。此外,中央财政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1124亿元;增加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00亿元并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主要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设支出。这两项合计增加支出2124亿元,成为一笔不计入赤字的弥补收支缺口的支出,足可见今年财政支出力度之大。
除上述在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中已反映的加大支出事项外,还有以下因预算方法变化相应加大地方支出力度或减轻地方支出压力的事项。如,从2015年起,对地方一般债务比照中央国债实行余额管理,在限额内当年到期债务可以借新还旧,不再采取在发债额中扣抵,仅此一项地方政府增加可用的债务资金1714亿元,可以用于其他急需支出、重点民生支出。又如,财政部已下达地方存量债务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债务转换成地方政府债券,既缓解了部分地方支出压力,也为地方腾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加大其他支出。
其次,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仅今年上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在4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财政部连续下发通知,力促中央、地方盘活用好“沉睡”资金。
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据下半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传达的信息,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国务院将2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存量资金调整用于在建重大项目。
财政部还表示,将盘活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清理财政专户,设定预算周转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上限,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防止产生新的资金沉淀。
再其次,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今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接连发布通知,扩大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扩大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优惠范围,实行了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同时,从2015年4月起,在全国开展为期半年的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专项行动。对近两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取消、停征和减免的1000多项收费规定进行自查、督查,同时,对越权设立的收费基金项目一律取消,对清理规范后保留的收费基金建立清单并向社会公布。
最后,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资规模,更好地发挥投资引导作用。
2015年,财政安排中央基建投资4776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竞争性领域投入和对地方的小、散项目投资补助进一步减少。
此外,财政部还积极有效推动项目建设。比如支持棚户区改造,截至4月30日,2015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1243亿元全部下拨,其中城市棚户区改造资金约746亿元,同比增长33%。2015年,中央预算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315亿元(含中央基建投资48亿元),比上年增加85亿元。安排中央水利资金250亿元,支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示范工作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等等。
转方式调结构,扩展财政红利
新常态的内涵之一,就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为此,今年的财政政策着力于转方式、调结构,为稳增长奠定扎实基础。
为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拉动增长的关键作用,去年以来,财政部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动员社会资本投入。按照“法律规范+政策指导+实施细则”的框架,财政部相继制定发布了PPP工作通知、操作指南、合同指南、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等系列制度办法,确定了首批30个示范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收费公路、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广运用PPP模式的指导意见,并积极筹划设立中国PPP融资支持基金,研究出台PPP项目资金支持政策。各地纷纷将精心甄选的PPP项目公开向社会推介,PPP模式推广呈现“加速度”。
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着力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机制,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比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整合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启动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以参股创业投资基金或专项资金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安排经费支持“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制定、普及推广等工作,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等。通过实行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政策,促进国有企业稳增长和提质增效。以及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试点,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发挥消费稳定增长的基础作用方面,财政部门通过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相关政策、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落实好支持创业就业的税费政策等政策措施,努力扩大就业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增强消费能力。
仅从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就可以看到,财政的政策措施“新意”频出,动力强劲。例如: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对现行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政策进一步予以明确,促进养老健康消费。支持网购健康发展,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一步壮大信息消费。在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同时,优化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支持方式,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并进一步完善促进旅游消费的税收政策,从而提升旅游休闲消费。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绿色消费。研究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及住房消费税收政策,稳定住房消费。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
此外,财政部通过完善农民工社保转移接续政策、支持解决进城农民工就业问题,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增添了动力。
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发挥出口促进增长的支撑作用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着眼点。今年以来,财政部继续完善促进外贸有关政策措施,支持扩大技术装备和服务出口,培育外贸竞争优势。比如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明确自2015年1月1日起,出口退税(包括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2014年原负担的出口退税基数,定额上解中央,并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退税率。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简化企业申请手续,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自2015年1月1日起,对700余项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通过试点降低部分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等,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同时,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实施,鼓励开展先进技术合作,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