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鸣:我眼中的大教授

16.01.2017  19:04

作者:谈广鸣

张瑞瑾教授1917年1月出生于长江之滨的湖北巴东县,1939年从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毕业后,曾去加州大学和美国垦务局进修,1947年回到母校任教,1950年1月成为武汉大学的第一位教授党员。先后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工学院副院长、水利学院院长;武汉水利学院副院长、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

▲谈广鸣与导师张瑞瑾教授

1982年2月至1988年6月,我曾有幸在张瑞瑾教授名下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先生的才学品行至今历历在目,先生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受益。在先生诞辰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特写上以下几段,以示缅怀。

  

先生的学术贡献

先生长期致力于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20世纪50年代,他改进了紊动扩散理论,对重力理论作了系统评述,提出了泥沙沉速公式、泥沙起动公式和推移质输沙率公式。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了著名的水流挟沙力公式,该公式至今仍在水利界广泛应用,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本人被授予“在科学技术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先生对河道环流结构和蜿蜒性河段演变规律也有较深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在大量野外调查和研究基础上率先发表了高含沙水流方面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了河工模型变态指标,推动了变态河工模型理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他和谢鉴衡教授合写出版了英文专著Sedimentation Research in China。

1960年前后,先生作为河流动力学及河道整治教研组唯一的教授,组织谢鉴衡老师和陈文彪老师等编著了《河流动力学》一书,由中国工业出版社于1961年12月出版。他亲自执笔编写了第1章至第5章以及附录Ⅰ、Ⅱ、Ⅲ。该书融入了较多先生自己的研究成果,既是当时的治河防洪工程专业、航道开发与整治工程专业、陆地水文学专业的教科书,亦是国内第一本反映当时河流泥沙研究国际前沿学术水平的著作。

该书的出版标志了我国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河流动力学诞生。1981年我国恢复学位制时,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就是由水力学学科分支和河流动力学学科分支组成的。目前全国已有近4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设有该学科。

  

先生的学术眼界

先生是一位敢于挑战不合理的国际权威假定和不合理的国际通用公式的学者。比如,他认为糙率n的使用,虽方便,但不科学,因为有量纲且无理论基础,应尽可能使用和推广阻力系数f;又比如对国际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普朗特的掺长假定,他认为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既无理论根据,也与事实不符,应通过量测技术的进步,真正的将雷诺应力测出来。对这两个问题,本人于20世纪80年代在先生的指导下曾做过一些艰苦的探索和研究,虽有进展,但收效还不大。

早在20世纪40年代,先生就开始黄河问题的研究,并多次对黄河进行了查勘,于1947年在《水利》杂志上发表了“黄河泥沙冲积数量之分析”,在当时实测泥沙资料很少的情况下,分析推断出黄河三门峡站年均输沙量为15亿吨左右的重要结论。而根据实测水沙资料,1934—1983年这50年的年均输沙量为14.63亿吨!

20世纪70年代在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中,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先生敢于坚持真理,敢于阐述正确主张。以他为代表的泥沙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调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船闸上、下引航道泥沙淤积问题的基本途径——“静水过船,动水冲沙,辅以机械清淤”。该成果是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创新点之一。

有关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改建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目标的调整,先生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被采纳和实施。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先生担任三峡工程泥沙研究协调组组长期间,就三峡工程可能存在的泥沙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案的拟定和国内各研究单位间的合理分工等作了大量工作,为以后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解决铺平了道路。

▲张瑞瑾教授考察三峡大坝

 

先生的学术品行

先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记得一次正和先生探讨学术问题,先生要在纸上写点什么,我随手在先生的桌子上拿了一张印有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抬头的信笺递给先生,先生说这是公事用的,拿另外一种吧,那是自己买的。

由于葛洲坝工程所作的技术贡献,1982年水利电力部奖励给先生1000元,当时动力系和河流系各有一位学生考上了国外的研究生,先生将1000元奖金转赠这两位学生了。

文革期间,先生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先后下放罗田县和长阳县劳动改造,1972年初,得到当时的省领导张体学同志的指示,连夜步行几十公里赶赴葛洲坝工地,进行现场查勘和试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静水过船、动水冲沙”葛洲坝引航道泥沙淤积解决方案。由于长期的艰苦和劳累,1975年,先生始患帕金森综合症。

1980年,中国科学院首次增补学部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可以推荐1人,经学会领导研究,考虑到中国的泥沙研究处于世界前列,推荐泥沙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申报。先生因病重正在上海瑞金医院救治。当学校告知先生这一信息时,先生说,我都病成这样了,还报什么学部委员?让钱宁同志报吧(先生是第一届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钱宁教授是第一副主任),结果钱宁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经过救治,先生的病情有所好转,时任水利电力部钱正英部长出访匈牙利时专门为先生带回了可以缓解病情的特效药。先生边工作、边休养至1998年去世。大约1990年前后,我在先生面前提到了学部委员增选之事,先生告诫我:人的一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健康状况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刻意追求荣誉。而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的第二和第三届主任谢鉴衡、第四届主任窦国仁、第五和第六届主任胡春宏后来都是院士。

先生作为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选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对我们研究生要求也很严格。第一不准给老师送任何礼物;第二寒暑假不能全部用来回家;第三研究河流泥沙要懂辩证法、要有时空观、要实地查看;第四发表学术论文要少而精,不能图多图快。

我的硕士论文是通过系列实验研究高含沙水流结构。开始实验之前,1983年暑假到当时水土流失严重的甘肃省庆阳地区、陕西省延安地区、榆林地区和山西省吕梁地区实地考察了一个多月。1984年11月硕士答辩以后,第一篇拟发表的论文才修改完善,发表于《泥沙研究》1985年第4期。硕士论文的部分成果同其他老师的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分别发表于《中国科学》中、英文版。博士论文是通过系列实验研究河流阻力,同样先到下荆江实地查看,然后制作模型,开展较长时间的系列实验,1988年6月答辩,其中有关回流段紊动流速的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1989年第1期,而有关河势阻力的研究成果1992年才发表于J.Hydrodynamics。上述4篇文章,先生均不让署上他的名字,理由是文章中他未做具体的贡献。

综合上述,在我的眼中,先生是位实实在在的大教授。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只得到了先生的部分真传,还得继续好好工作。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417期第4版  编辑:肖珊)

http://newspaper.whu.edu.cn/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