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约谈专车之后更需改革跟进

04.06.2015  19:07

堂吉伟德

6月2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等三部门共同约谈滴滴专车平台负责人,明确指出该公司推出的滴滴专车及滴滴快车业务,使用私家车和租赁车配备驾驶员,从事按照乘客意愿提供运输服务并按里程和时间收费的客运服务,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未经资质批准和资格审批的滴滴专车及滴滴快车业务,使用私家车和租赁配备驾驶员提供专业服务,确实属于一种违法行为。北京市相关部门约谈滴滴专车,也是此项业务开展以来,又一地方管理层的“表态”和“亮剑”。从减少各种侵权纠纷,维护法律权威,维持社会秩序来说,这样的约谈行为属于正常的“履职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但正视专车后面的消费需求与强大动力,给这种民间自发和市场行为一条畅通的渠道,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推进。

专车之所以获得公众的青睐,明知其属于违法行为,但依然消费热情不减,究其原因还在于其经济、快捷、方便和环保。更重要的是,通过打车软件的使用,优化配置了资源。

如同泛滥成灾的黑车一样,其之所以能在“违法”和“打击”中逆势成长,皆在于有着强大的消费需求和利益保障作为动力。因而,正视其存在的真正原因,以此作为改革的方向,才是管理者应有的态度。如果只是一味地打压,而没有以改革的姿态去面对,那么再多的约谈也恐怕难以解决问题。没有了滴滴专车,恐怕还会有其他方式或者以其他形式而继续存在。

其实,既有的很多改革,从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时下的自贸区试点等,都是在允许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并最终促进法律的修改。对于打车软件提供的专业服务,若是不能加速既有的出租车改革,使之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专车服务,用所谓的“合法方式”去占有市场,满足消费,那么“非法专车”就会始终存在,并且打而不绝。

在这方面,合作或许比拒绝更为明智。对于新生的打车软件,先后经历了先抵触后允许再合作的转变。比如在美国纽约,政府对新生的打车软件同样给予禁止和抵制,但由于不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最终法院裁定手机打车应用合法,打车软件实现了解禁并站稳脚跟。国内也是如此,在无可阻挡的潮流面前,交通运输部最终表态给了打车软件一个合法身份。在私家车接入专车平台从事非法运营已成“公开秘密”的情况下,仅仅约谈技术平台无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像浙江义乌那样实行出租车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并最终实现市场化才是王道。

非法行为当然不值得鼓励和提倡,但以改革的精神和态度去正视其存在的合理性,采取更为积极和有效的办法给予应对,从中找到一条均衡各方利益,满足现实要求的途径,才是优化治理和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