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村民喜爱的沼气工

03.07.2014  11:55

从2003年开始,沼气已逐渐成为恩施州农村老百姓的主要能源,但是沼气推广“建易用难”,难就难在沼气池使用的管理维护。在不少农村,因为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沼气发挥的作用受到影响。

在恩施市龙凤镇,村民们却没有这样的烦恼。恩施市龙凤镇农业服务中心35岁的沼气工袁亮,多年来一心扑在“沼气工”的岗位上,带领团队常年累月与沼气池打交道,为全镇1万多个沼气用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刚从沼气池爬上来的袁亮。

【新闻现场】

粪坑内一干就是1个小时

6月27日,入夏的恩施已经非常炎热。

龙凤镇向家村牌路组村民赖家坤家满满的沼气池不时喷出沼液,一股恶臭蔓延进了厨房。赖家坤拿着扁担试图对沼气池进行清理,哪知敲都敲不动,喷出的沼液反而越来越多。“我家的沼气池满了,快点来帮忙清理一下。”赖家坤电话求助袁亮。

6月28日一大早,袁亮和同事们开着吸粪车赶到了赖家坤家。

天蓝色的工作服,红色的工作帽,脚蹬长筒胶鞋。一到现场,“全副武装”的袁亮就接上抽排管开始工作。

1个多小时后,在吸粪车轰鸣的马达声中,袁亮已经将抽出的1车沼液运到农田。但他知道,艰巨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赖家坤的沼气池有30立方米容量,已经6年没有清理过,由于长期养猪,沼气池里堆积了大量的沼渣。清理难度最大的就是除沼渣,干沼渣沉淀已久,一般的吸污抽料机抽不动,大型功率的机器进不了山、成本也太高,所以,在山区的沼气池,通常需要人下到2~4米深的沼气池底部,将干沼渣揉碎后冲水稀释才能抽进管道,排出池外。

为确保安全,袁亮先用鼓风机往沼气池内送风,然后换上第二套防水服,戴上自制的防水帽和探照灯,腰系安全绳跳进沼气池,大半身浸泡在污水中。他不时用钉耙把干沼渣掏出,还不时用手将大团干沼渣揉碎,疏通被堵塞的管道。抽满一车,袁亮要在沼气池里工作一个小时左右。

下午4点多钟,赖家坤的沼气池终于清理完毕,足足装了7车。

据了解,袁亮是恩施市板桥人,地地道道农村家庭出身。

1999年从恩施州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后,他考到恩施市龙马农技站,开始从事农技服务工作。后来,龙马撤并龙凤镇后,袁亮调到了龙凤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从2004年开始,袁亮开始接触沼气。当时,“五改三建”项目正在恩施市进行,沼气建设需要安装人才。于是,能吃苦、爱钻研的袁亮被恩施市能源局的领导看上了。

2005年,为了给村民服好务,袁亮率先在全镇试行“三包”责任制,即包建设、包管理、包服务。他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知沼气建设用户,并公开承诺,只要接到用户电话,一定在24小时内赶到现场迅速解决。有时,为了更换一个小小的开关,袁亮要往返山路几十公里。

2006年,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转制,集体退出事业编制,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袁亮就是退出事业编制的农业服务中心职工之一。这一年,袁亮27岁,是出去闯,还是留下来,他犹豫了。这时,龙凤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汪仕武主动找到袁亮,劝他留下来继续管理沼气。虽然“身份”没有了,但袁亮从内心来说热爱这份职业。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选择留下。从此,袁亮和中心的另外3名同事开始管理18个村的近万口沼气池,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最初几年,袁亮主要从事沼气设计、安装、建池技术指导等工作。后来,随着沼气池建设数量增多,年限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沼气池需要清池、除渣。而这个工作,很自然又落到了袁亮身上。

捏着鼻子下去,闭着眼睛干活。”第一次下粪坑,袁亮至今还记忆犹新。

从那时起,袁亮就带着几个固定的伙伴干起了掏粪工的活。每次下池前,袁亮都会自己先下去,确保安全后,再让工人下去。安全重于泰山,作为技术人员,袁亮深知安全的分量,近6年来,袁亮所承包的村组未出现过任何安全生产事故。

下池清渣

不满泥污的双手

安装排污车

接抽渣管道

沼液排放到地里

妻子的温情关怀

【采访手记】

我们离不开他

在记者采访中,采访对象都对袁亮给予很高的评价。“袁亮的收入并不高,他完全可以选择做别的事,也有朋友劝他放弃这份不体面的工作。”袁亮的同事们告诉记者。

据恩施市能源局负责人介绍,当前,农村能源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像袁亮这种能吃苦,又懂技术的年轻人并不多,特别是面对下池清料的脏苦活,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愿意干的,袁亮能坚持,是很难得的。

袁亮是个好人,我的沼气池就是他清理的。”提起袁亮,龙凤镇向家村穿谷洞组村民肖玉林说;“每次从家门口过他都要问一问沼气用得好不好,他很负责任。”肖玉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说:“现在煤球一个7毛,我一个月要用200多个,一个月要花140多元。而用沼气我一分钱不用花。

除沼气,找袁亮。”这是当地的口头语。他的名字如同产品的品牌,已产生良好效应。当前,农村能源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像袁亮这种能吃苦,懂技术的沼气工并不多,特别是面对下池清渣的脏苦危险活,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愿意干,袁亮能坚持下去,十分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