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报料帖搅动全国 绝大多数网站“更正缺位”

27.11.2015  11:37

  武汉晚报讯(记者查锴 高道飞)网民一则虚假报料帖子,演化成虚假新闻,最终竟然占据全国各大网站的新闻首页,这个现象发人深省。更让人深思的是,真相大白之后,绝大多数网站对证伪报道视而不见,纷纷失语,毫无当初的爆炒热情。

  连日来,本报就网络热炒武汉一位八旬老人“住纸箱房”、“睡猪圈”的虚假新闻,深入调查,还原真相,并深入剖析。多位网络传播学者接受采访时说,网站有更正虚假信息的义务,但“更正缺位”是当下中国网络的普遍现实。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冯强讲授《互联网管理与规制》课程。他认为,网络传播存在乱象的主要原因是,网络媒体缺乏像传统媒体一样的严格把关机制。在这一案例中,中国青年网作为首发媒体发布图片新闻,却缺乏对新闻生产的把握、把关;各大网站一味追求热度和点击量,在该事件的传播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二次扩散作用,引发事件的持续发酵和舆论关注。

  冯强介绍,传播学中存在一种首因效应,它是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最先发布的信息率先对民众的认知产生影响,第一时间为事件定下了舆论基调;即使有权威媒体在后来再给出权威的信息,也很难再改变人们头脑中的固有印象。因此,网络媒体发布信息也要务求真实、可靠,不能草率从事。

  冯强指出,网站在转载报道时要核查把关,编辑内容时要对事实作准确的分析判断,对十分离奇的事件,要保持警惕,不要一味追求轰动性、点击量等。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网传老人“住纸箱房”的相关新闻,转载量达到599条,而证伪报道仅有73条转载量。当初转发、置顶虚假新闻的几家知名网站,更是基本没有转发本报的证伪报道。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夏雨认为,传统媒体有完善的更正制度,体现了专业负责的媒介态度。网络媒体也应在法律上明确责任,若网络报道引发严重后果,所谓的免责声明并不能免去其应承担的责任。夏雨明确指出,网络媒体有事后消除不良影响、澄清事实、刊登更正信息的义务。

  冯强建议,商业网站追求市场利益无可厚非,但公信力不容损害,否则也会伤害自身影响力;网站工作人员要加强媒介素养,提升职业伦理水准;国家在法规制度建设上,要加强对网络传播虚假新闻行为的惩处。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武汉晚报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