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农民新社区建设初现成效

26.01.2015  11:20

  一、建设农民新社区是区委区政府作出的战略决策
  据统计,蔡甸区“十一五”末户籍总人口4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非农业人口为12万人,城镇化率为27%。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至2014年,已陆续有近9万农民“洗脚进城”。目前,蔡甸区仍有近23万农民还生活在农村,随着进入城关、集镇的成本越来越高,如何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集镇—农民新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引导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农民新社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式发展。为此,区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裕、生态、文明、幸福”新蔡甸的总体目标,作出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的决策部署。
  二、蔡甸区农民新社区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按照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化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集中、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集中”总体思路,自2005年以来,蔡甸区结合东部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以蔡甸、大集、奓山等东部三街为主体,采取迁村腾地方式,积极推进农民新社区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体现地域特色、保护传承农村文化、尊重农民意愿的要求,精心编制农民新社区建设规划、风貌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始终坚持严格施工监理,配套完善农民新社区路、水、电、气、网络、电视、垃圾和污水处理,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既不搞贪大求洋,也不能搞穷过渡,确保社区建设质量。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渠道多元、以城带乡原则,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农民新社区建设。
  通过迁村腾地,全区规划建设农民新社区14个,建筑面积614.7万平方米,节约宅基地14189亩,可满足43821户15.48万人入住。截止目前,已建成229万平方米,入住农民26841户、9.6万人。南湖、莲溪、方兴、奓山新社区、星光、大东、龙王、红光等8个农民新社区成立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其中一站式服务大厅面积均达2000平方米以上,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坚持精细管理,打造幸福和谐农民新社区
  全区以大集街南湖、莲溪社区为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双轨运行”“三方联运”“五务合一”“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确保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管理的协调统一,初步构建起了服务社区、上下联动、层次分明、分工负责的社区组织管理新格局。
  通过深化“五务合一”建设,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完善。区直相关部门主动延伸服务职能,在社区服务大厅设置低保、劳动、就业、计生、综治等“一站式”服务窗口,实行优质服务承诺,打造“高效、务实、为民”的社区工作形象。通过实行社区网格24小时全方位规范化管理,建立综治、信访、司法一体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将管理职责细化到人、到事、到时、到位,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通过组建社区物业管理服务队伍,社区安保、卫生、房屋修缮等相关机制逐步健全,社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区的和谐稳定工作进一步提升。通过着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文体活动和志愿活动日益丰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共建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农民新社区建设,打破了原有的村庄界限,把地域相邻的多个村庄,经过统一规划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社区,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给农民带来了舒适的生活、整洁的环境、安逸的工作和便利的服务,真正实现了“办事不出村、小病不出门”。
  在着力推进农民新社区建设的同时,对社会和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农民身份转变、失地农民保障、物业管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问题,蔡甸区也正在进行积极梳理和认真研究,目的是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解疑释惑,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民新社区建设。
  农民新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突破性、创新性的工程,需要凝聚全区各方力量和智慧来同步推进,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媒体的关心和关注,在这里也真诚地欢迎社会各界朋友们对蔡甸区农民新社区建设多关心、多关注、多引导、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