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妈妈35年照顾智障儿 获荆楚“最美家庭”(图)

05.06.2014  23:05
图为王华革一家,最左边是他们35岁的儿子袁冶 资料图 摄

  中新网襄阳6月5日电 (尚华珍 杨泽文 郭迎寅)2009年“湖北省十佳残疾人爱心母亲”将自己智障儿子培养成才后,又无私帮助其他智障人成才。6月5日,湖北襄阳市王华革一家被湖北省授予荆楚“最美家庭”称号。

  王华革,1953年生于北京,随父母工作调动,19岁,在襄阳致远中学从事美术教学,一直到45岁主动退休。1979年12月,儿子袁冶因出生时窒息时间过长,大脑缺氧,导致重度智残、中度脑瘫。35年来,王华革细心照料,将儿子培养成了全国特奥会乒乓球比赛冠军。

  近日,记者在樊城区铁路社区见到了王华革和她的儿子袁冶。刚从外面赶回社区的王华革还未喝口水,就带记者去参观特奥班的康复器材室,那是在社区一栋四层楼顶上面搭建的百余平米的钢构房。清瘦干练的王华革在这里义务工作了8年。

  “袁冶3岁时不会喊妈妈,4岁还不会走路,5岁时上不了幼儿园,6岁了还走不稳路,7岁时跑的是鸭子步。”王华革介绍,经常遭别的孩子嘲笑,有时候还朝他吐唾沫,做人总要有点志气。

  袁冶8岁那年,王华革和爱人商量,决定除了日常的康复训练及学习外,还教他学打乒乓球,训练他的身体协调能力,为此,王华革在家里添置了球桌。

  滑步、交叉步、握拍、击球、拉球……千万次的反复练习,终有回报。1996年开始,袁冶先后代表湖北省参加了亚太地区特奥会、香特奥邀请赛、全国特奥会等,并取得不错的成绩,金、银、铜牌均有收获。

  爱在“社区”延伸,当他们看到智残孩子家长的忧郁无奈时,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在爱人的支持下,王华革主动投入到社区扶残、助残、推动特奥活动开展工作中,成为社区的第一位志愿者。

  2006年,王华革牵头在铁路社区筹建了特奥班。从此将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放在一起练习拉琴、画画、唱歌等。而袁冶通过表演,也认识了很多朋友,在社区里,走哪都会有人主动跟他打招呼。

  “比如教画画,一般就用“擦桌子”“扫地”“”等词来教他们理解晕染。”王华革介绍,他们的智商就跟没脑子一样,很多时候教他们一个动作都能学好几天,甚至几年,不能把他们当成正常人来教,自己每次都是通过袁冶做实验,根据他接受的多少,再去相对应的教其他孩子。“。

  王华革介绍,在集体的努力下,特奥班的学生袁冶、彭亮成为全国特奥会冠军,严阳、熊俊军摘得省特奥会冠军;赵磊在省智协举办的红歌大赛中取得第一,还有李帅、张君、刘杨等都学会了不同的才艺。

  如今8年过去了,特奥班先后接纳了80余名脑瘫、智障儿,其父母们也纷纷加入了“义工爱心妈妈团队”。在王华革的带领下,樊城旭东路社区、襄城新街社区相继成立了“阳光家园”,主要为残障人士提供免费康复训练。

  现场一位爱心妈妈说:“袁冶拉提琴跟我笛子一起演奏《梁祝》,配合的非常好,他虽然说不出来,但是悟性很高能分辨,他在前,我在后,演奏时候一点都不乱。

  今年35岁的袁冶,自理能力仍相当于未成年的孩童。每天王华革夫妇走哪都会带上他,每周都会带他做康复训练。“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要照顾他一辈子。”王华革说。

  目前,王华革一家受到省级以上的表彰就有30多次,“每次得到荣誉,就觉得很惭愧。”王华革朴实的说,其实袁冶的康复也有社区里大家的努力,这荣誉是大家帮我争取的。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