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壮腰”三年大发力:沙北新区崛起古城新地标
荆州水丰土沃,人水相依;城以水兴,水因人活。
过去,城区水系内外分割,互不连通。滔滔江河水,一南一北,越城而过。人们望水而叹。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给荆州传递强大动力。荆州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人动起来了,水也跟着活起来。
2014年9月26日,引江济汉工程通水。仅隔3天,荆州城引水成功。长江清水经江汉运河南渠闸,进古城护城河,入城区荆沙河、荆襄河等河流湖泊。
死水终于变活。
引活水入城,是荆州解放思想、借势而为的缩影。
君不见,荆州古城内外河湖密布,要想引水入城,岂不轻而易举,为何困守死水多年?
引活水入城,就像解放思想,解除精神枷锁。荆州不断深化改革,加速推进发展,广泛惠及民生,受到省委肯定,得到群众支持。
“5>18”
系列改革激发壮腰活力
机遇面前,看客永远没有机会。
荆州要担起“湖北之腰”的重任,就必须自我革命,充分激发内部活力。
江陵县检察院先行先试,将内设机构从18个减为5个,机关管理层级也由5级减为3级——反贪污贿赂局不见了、反渎职侵权局也不见了,业内人士称:“这在中国检察系统实属罕见。”
“5>18!”谈起改革前后变化,江陵县检察官彭传圣感触良多:“现在,一起重大案件从受理到办结并提起公诉,最多只要一个月,过去想都不敢想。”
往年,彭传圣要拿着厚厚案卷,层层汇报层层审批,往来奔波多个部门,如今只需在3个部门就能办完案件,司法诉讼效能大大提升。
大科室制改革,拉开荆州改革序幕。
2013年春,荆州开启大文化、大文物旅游、大交通运输、大城市管理、大审批服务和荆州开发区体制改革,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组建广电文化局,统一行使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等行政管理职能;
——整合市文物局、市旅游局,组建文物旅游局,以文物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调整设置城市管理局,集中审批权、下放执法权,由市住建委管理单位调整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整合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处、市物流发展局,上收荆州区道路运输管理所、沙市区道路运输管理所,设置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取消荆州开发区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实行人员聘用制、干部聘任制改革,让干部能上能下。
此轮改革共涉及机关事业单位72家、在编人员2489人,共减少正县级领导职数2名、副县级领导职数8名、正科级领导职数53名、副科级领导职数24名。
去年8月,酝酿许久的《关于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正式下发,再造行政审批流程,企业登记注册“一表通”,基本建设项目收费“一表制”,《意见》以市政府一号文件姿态“面世”,充分显示改革决心。去年11月,荆州又周密谋划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从大科室制到大部制,从行政审批到事业单位——接踵而至的改革,清理减少行政权力事项1413项,下放行政审批权138项,工业项目审批环节由67个减少至23个,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由298天压缩到45天,政府效能提升,为壮腰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无中生有
电子信息产业演绎弯道超越
壮腰工程的核心是壮工业。壮工业的重要路径是招商。
荆州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是荆州抓招商、壮工业的代表作。
今年7月,首家从沿海引进的电子信息企业,伟特电子边租用临时厂房生产,边抓紧建设10万平方米新厂房。9月,新厂房投入到美国20万部智能手机订单生产中。
两年前,伟特电子挥师中原,落户荆州,38条生产线全部转移至此。之前,伟特电子曾考察全国东中部多个城市,总经理张宪说:“东部城市没有劳动力优势,西部城市没有物流优势,地处中部的荆州在政务环境和服务上都很出色。”
继伟特电子之后,同洲电子、华讯方舟、五方光电等一批电子信息企业落户荆州。
无中生有,为何会出现在电子信息产业上?
荆州研判走势,着眼未来,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抢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谋定而动。
经过多次南下商谈,2012年10月23日,八大重点项目集中在荆州开发区签约、开工,项目总投资110亿元。八大项目中,以伟特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组团落户,开创了荆州电子信息项目引进之先河。
2013年,荆州又趁势谋定一批电子信息企业相继落户——
3月,经伟特总经理张宪牵线,长江液晶情定荆州,投资11亿元生产液晶显示屏、工控仪表、数码产品及电子触摸屏等;
5月,国内通讯行业巨头华讯方舟,投资38亿元,带着它的超高频移动网络基站落户荆州,打造以空间通讯科技为核心的“中国天谷”;
6月,荆州开发区凯乐光电1号拉丝塔,成功生产出荆州历史上第一根光纤,标志着年产1000万芯公里光纤项目顺利完成建设。
短短一年内,从光纤、手机主板、液晶屏、机顶盒,到电视电脑一体机、WIFI基站……荆州正在形成一条集存储、传输、智能终端和软件开发于一体的电子信息全产业链。
数据显示,全市纳入行业统计的57家电子信息企业,产品涉及200多个品种;主营业务收入从零起步到93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正成为荆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跑者”。
荆州招商成效明显,有力推动工业壮腰。今年上半年,荆州强势领跑全省市州,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进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三项指标增幅均处于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8个月稳居全省三甲之列,生产总值紧随“一主两副”居全省第4位。
城市经济,抢占高端产业。县域经济,提升传统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荆州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科技农业,在荆州蔚然成型。
监利育秧工厂如雨后春笋,短短3年从无到有,每年增长10多家,少则投资数百万元,多则投资上千万元,3亿元社会资本纷纷抢滩。
育秧工厂打破了机插秧的瓶颈,推进了水稻种植全程产业链时代的到来,对食品安全和打造粮食品牌意义重大,被农业部专家誉为领先全国的水稻生产模式。
华中农高区是荆州现代农业的又一力作。
这是我国第三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不仅是农业高新产业集聚区,还是四化同步生态城,可形成生物育种、肥料、医药、能源、农业装备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总产值有望达到500亿至1000亿元。
自2013年9月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华中农高区以快速增长的势头高位推进,一年内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12个招商引资项目全部在建,计划总投资逾百亿元。
荆州没有辜负“天下粮仓”。“壮腰工程”第二年,荆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率先成为本土千亿产业。
借力省运会
沙北新区崛起古城新地标
壮腰工程三周年之际,省运会来了。
这场盛会荣耀了荆州。省委书记李鸿忠评价省运会开幕式“荆楚元素、省级组织、国家水平”。省运会组委会称赞“这是历史上最出色、最成功的一届省运会”。
借力省运会,荆州高起点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环境治理,让荆州美起来、亮起来、清新起来。
新景观,美丽了一座城。
荆州今年投资2300万元,为城市增加绿量、提升绿化。垃圾满地的沿江景象被风景如画的临江仙公园取代,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变身为明月公园,建设中的荆襄河湿地公园和玉桥公园美貌初现。古城焕然一新。
新管理,点亮了一座城。
去年10月,荆州启动城管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为建设宜居宜业新荆州,擦亮荆州新名片提供保障。
新举措,清新了一座城。
今年荆州开展“三禁两治”(禁烧秸秆、禁燃煤锅炉、禁鞭炮,治扬尘、治尾气),荆州空气质量大为改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4月1日至10月22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61.95%。其中8月、9月秋收高潮期,全市优良天数率分别达90%、80%,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借力省运会,荆州城市格局骤然拉开,多年来一直处于缓步前进的新区建设提速,老百姓切实享受到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
塔桥北路、江汉北路、园林北路等10条城市道路新建,红门路桥、太岳路桥两座桥梁改建,城市交通四通八达,激活了城市张力。
沙北新区灌云路向北,银杏与桂花交相辉映中,三座造型新颖的体育场馆别具一格。作为城市新地标,它成功激活了整个沙北新区的发展密码。
在其周边,楚天都市佳园、城市御园、南国大家装等一批大型地产项目巍然耸立,借助完善的交通体系,通达四方。
体育馆附近东岳村被整体拆迁,村民管家新4层500平方米的豪华装修房屋被拆,尽管心疼,还是支持城市建设。他说:“不拆不建,环境不会改善;环境改善了,地价升起来,房价也会涨,算大账不会亏。”如今每到夜晚,体育馆周边人来车往,成为居民休闲中心。
书记访谈
记者罗序文 通讯员荆正言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是习总书记对湖北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荆州是湖北之腰、长江之腰。“壮腰工程”作为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处于“三年见成效”的收官阶段,又面临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推动荆州跨越赶超、振兴崛起的新任务、新使命。为此,记者对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进行了专访。
李新华说,加快推进壮腰工程,是荆州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的具体行动,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荆州的重大历史使命,是荆州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要时代责任。我们将牢牢把握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沿江产业带、城镇带、生态带“三带”建设,在“壮腰工程”的深入推进中,奋力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钢腰”,努力实现荆州的跨越赶超、振兴崛起,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荆州更大的贡献。
建设沿江产业带,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不断壮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3个千亿产业和轻工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3个500亿产业等“六大产业”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既要坚定不移,又要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建设沿江城镇带,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所有县市城区都沿江展开,拥有完善的城镇网络体系,兴办大工业、建设大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我们将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主城区建设成为面积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万人的现代化大城市。按照监利城区50万人,洪湖、松滋、公安城区各40万人,石首城区30万人的规模规划建设中等城市,江陵城区按照20万人以上规模规划建设卫星城。同时,规划建设一批10万人左右的重点中心镇,集中建设一批特色工业镇、商贸镇、旅游镇。
建设沿江生态带,打造生态经济走廊。在项目建设上,严格环保准入标准,严控污染物排放,严惩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把好环保关、安全关。加快推进沿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航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抢抓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设机遇,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以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