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七一,我是党员我先行】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围绕中心抓党建 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党委近几年来先后接受省领导梁惠玲、郭生练,原省领导楼阳生、刘友凡等考察指导,并得到充分肯定,在2015年全校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述职考评工作中,荣获唯一“优秀”等次。回顾起来,该院党委主要从“真、实、质、善”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这个“旗子”就是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学习好、落实好。近年来,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为主线,学院认真落实党建工作重点,开展“两访两创”、“强党性、作表率、创业绩”、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党建进教室等,把理论学习抓紧抓好。
院党委中心组率先学。仅2015年组织中心组学习8次,提高学院党委政治水平。
党支部组织学。2015年,各党支部组织学习30余次,院领导参加支部活动,引导学习。环境设计系党支部书记袁丰老师,受学校党委推荐,参加全省高校第23次党建工作会议,撰写学习心得,并组织了专门交流汇报。广告系党支部书记周承君老师受学校党委推荐,参加省委组织部在湖北咸宁的“特色主题党日”观摩活动,指导工作实际。
党团员跟着学。学院给教职工配备《正能量》、给教师党员配备《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增强学习自觉性。
这个“责任”就是发展的责任,以党建工作促进中心工作发展,抓好发展促进党建工作,不搞“两张皮”。学院党委、党支部、全体党员都把发展的重担主动扛在肩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教学工作“可圈可点”。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写生作品展、考察汇报展、课程作业展、毕业设计展)。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中美合作项目评估”、教育部“艺术学硕士MFA的评估”。学院举办了武汉市“黄鹤杯”工业设计优秀作品展,学校获优秀组织单位。
科研工作“重大突破”。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4项,实现了学院重大突破。学院与秦皇岛市合作项目“秦皇岛湖工大艺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第十届武汉园博会,学院主动作为,园博会纪念邮票、广告创意产品、汉口里装饰等,均融入了“湖工设计”。近几年来,学院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体现了较强的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科建设“抢占机遇”。设计学正式列入学校博士点建设学科,对学院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学院院长周峰教授亲自领衔,目前已经过多轮答辩、汇报,是学院重大发展机遇。学院先后开办艺苑讲坛、国际学术周等各类学术活动、讲座、报告,平均每年近期20次,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
学生工作“负重前行”。学院有2145名学生,其中本科生1892人,研究生253人。在岗辅导员人2.5人,其中院团委书记在东湖高新挂职。学院学生工作超负荷运行,但是在学生发展和培养方面,成绩突出。全国首届互联网+大赛中,荣获湖北金奖、全国银奖;郭敬佩同学荣获“长江学子”奖;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大赛全国一等奖、创新奖,学校团委组织活动“活力秀大学生之歌”荣获一等奖等。
文化建设“逐步改善”。学院先后建成“艺苑流芳”展览馆,“艺术沙龙”、陶艺坊、南湖书画院、陶艺研究所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实实在在的进步,都是学院党委领导下、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全体教职工、党员同志履行岗位职责、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个“人气”就是发展的人气、干事的人气。校党委书记周应佳来学院调研提出“四个聚”要求:聚人气、聚团队、聚方向、聚文化。首先是聚人气,树正气。
团结学院领导班子。学院领导班子以70后为主,有朝气、有活力,想干事、能干事。年轻、团结、务实,学院班子运转畅通,经常沟通,加强协作,团结高效。对学院内部理顺关系、系部换届,工作状态良好。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院95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81人,教职工党员61人,是一个很团结、有朝气、有才艺的集体。教授们大局为重,在教授委员会发挥传帮带作用;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坚,勇挑重担;年轻教师虚心好学、心态阳光,涌现了一大批为人师表、甘于奉献的教师典型。
重视文体活动开展。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并关心、支持院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开展文体活动。通过活动展现学院精神面貌,凝聚学院文化内涵。学校的元旦晚会、运动会、学院师生运动会,都屡获佳绩,学院人才济济,团结向上,风清气正。
这个“特点”就是党建进教室,牢固树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理念,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学生是主体,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老师是主导,既是教育者,也是推动者。
党建阵地进教室。包括班教室、学工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专业教研室。
党建队伍进教室。包括辅导员队伍、学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
党建制度进教室。包括党员发展标准、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党员信息公开制度、党员公开承诺制度。
党内帮扶进教室。学业帮扶(就业创业指导)、思想帮扶、作品展示。通过推进“党建进教室”,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专业教育与养成教育的融合,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师德师风与学生学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