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曾在十堰大川镇安营扎寨 可见"盗匪禁地"碑文

07.03.2016  15:37
义军寨 石砌寨墙 石碑 百年老槐树

  走进十堰大川,古迹名胜散布在马家河两岸,传说史话流传于乡村田陌。发生在马家河两岸的历史事件,不但为这里增加了传奇色彩,也浸润和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

  近日,记者跟随茅箭区地方志办的研究员,来到大川镇营子村,探寻“石寨”义军寨、百年老槐树的来历,以及这个乡村和闯王李自成“不得不说”的故事。

  桃源村藏义军寨

  惊蛰已过,仲春来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大川沿路盛放着簇簇桃花。翠绿的树干,挂满娇艳欲滴的粉红,像害羞的姑娘,用奶声细语说着“春天快乐”。

  驾车沿大川镇向赛武当方向前行,20分钟左右就来到了营子村——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村子。碧莹莹的河水从村前流过,传说中的义军寨就在青翠的茶园旁,白墙黛瓦的老房子掩映在盛放的桃林后。

  站在高处向下看,义军寨呈四方形,前后各有一个出口。靠近公路的寨墙保存最为完好,长达500米。寨中散落着五六间老屋,其中一间老屋门前横放着一块石碑,上面依稀可以看到“盗匪禁地”四个大字。

  义军寨的特别之处在于,高约1.5米的寨墙并不是用传统的石砖砌就,而是全部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成。石块上斑斑驳驳的,长满青苔,仿佛在向来人述说着久远的故事。临河的石寨前门附近,一棵百年老槐树巍然矗立,树上缠满红色的祈福带。

  营子村村干部易主任介绍,早年这个寨子其实是在河中央的小岛上,河水在这里分流,分别从两边绕过寨子。后来因为建设公路,其中一条支流被填平,“义军寨“才变成前门临河,后门紧靠赛武当路。

  义军寨原有个四合院,住着一对王姓夫妇,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其他村民都是后来迁进来的。只是王氏夫妻无儿无女,也无其他亲人。上世纪90年代,两人先后离世,关于这座四合院的来历就再也无人知晓了。

  一个普通的村寨,为何要大动干戈围上石墙呢?这颗百年老槐树又有什么典故?原来这些都和“闯王”李自成有关。

  地名源自“闯王

  说起这“义军寨”的来历,88岁高龄、现住在王家老屋的村民熊大爷来了精神。

  “外号叫长毛,大名叫李自成,义军寨就是他盖的。”熊大爷说,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讲,明崇祯年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经过这里,当时天色已晚,就在这儿安营扎寨。为不惊扰当地百姓,同时防止土匪侵袭,全体官兵就在河滩上垒石筑院,就地宿营,一夜之间筑起了这座寨子。自此以后,这个村子就被改名为营子村,并且称颂李自成的军队为“义军”。“义军寨”由此得名。

  寨旁那棵大槐树据说是李自成亲手所种,为了纪念当时在这里去世的一位将领。“大槐树下面还有个石碑,就是那个将领的墓碑。”熊大爷说。

  据史料记载,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十二月,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兵败陕西潼关后,率领剩余的兵士躲入陕西商洛山。公元1638年年末,李自成带领军队投奔屯兵于谷城的张献忠。

  传说和历史在这里交汇。茅箭区地方史志办的研究员猜测,从商洛到谷城,这中间肯定会经过十堰,因此义军寨由李自成所建的可能性极大。而且根据寨子的规模和完善程度推断,他们在这里驻扎的时间应该不短。

  300年后的美丽乡村

  烽火乱世之后,当初的军营慢慢变成了如今的桃源乡村。村子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小孩儿在房前玩耍,大黄狗眯着眼睛晒太阳,三五村民在春光里闲坐聊天——几百年前,那些在这里宿营的兵士们所渴望的日子,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如今,美丽乡村建设让古寨焕发新颜。每到春天,古色古香的石寨、百年老槐树、清澈的河水,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趁着春色,各地游客纷纷来到这里赏美景、尝美味,他们或游于山间、或徜徉茶园,或信步小径、或嬉戏溪流,或参观古寨……享受着古寨的迷人春色和地道的农家美食。

  □旅游贴士

  乘车线路:十堰火车站广场乘坐62路到义军寨站下车,首末班发车时间为7点和17点。

  自驾线路:大川镇—赛武当西路(途经三岔河桥)—赛武当路—营子村

  (十堰晚报)  文、图/记者 谢媛媛 通讯员 严丽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