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就业季】不让一人掉队
通讯员:唐羽、谢献谋
又是一年毕业季,截至5月15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5届274名本科毕业生中,95人升学,16人出国(2人正在等待申请结果),163名就业学生(约10人就业协议在路上)已经全部签约工作,本科毕业生总落实率已提前锁定100%预定目标。
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该学院本科生为何能连续两年实现就业率100%?让我们一探究竟。
未雨绸缪
就业工作是学院的“民生工程”,学院将其放到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生命线高度来系统谋划和落实。
学院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牵头,分管本科生和研究生工作的两位党委副书记负责,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参与,辅导员和班级导师具体落实,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委员会全面协助。学院已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格局。
随着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的压力逐年增加,为适应就业的新形势,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学院提前谋划,2013年与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中铁大桥局等重要国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从2014年起,学院党委书记雷世富、院长徐礼华等前往广东、上海等地拜访了多个就业单位,如中国能建广东省电力一局、上海建工集团、中建港务集团、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局、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等,学院还与上海建工集团、泛华集团湖北设计分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就业与教学实习基地协议。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它山之石
充分使用校友资源,是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就业工作的“秘密武器”之一。学院以30周年院庆为契机,邀请友好合作单位的高管和知名校友返校。
广州新城市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曹志伟、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开利、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孙忠权、河北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袁建伟、贵州普诚正华工程造价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文婕……一大批“牛人”和校友纷纷上阵,为师弟师妹进行就业规划指导,引导他们确立正确职业目标。
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王萌聆听了多次讲座,他表示:“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让我能够勇闯就业路。”
在春季校园招聘接近尾声时,学院主动邀请校友举行专场招聘,中建三局、上海港务集团、武汉市水务集团、新城市地产、中国能建广东电力一局和中铁十一局等单位纷纷上门招聘毕业生。仅上海建工装饰集团就一次性签约了8名毕业生,人力资源经理洪丽蓉对招聘到的土建人才赞不绝口:“挺喜欢武汉大学的学生,思路清晰,理性务实,接地气。”
因材施教
学子们久居象牙塔,第一次找工作,缺乏经验,就业底气不足。如何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毕业生100%就业?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有妙招。
学院注重分类指导和多元化服务,召开覆盖全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动员大会,内容包括整体就业形势、简历制、职场面试礼仪等多方面,帮助毕业生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华丽转变,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赢在入职起跑线上。
此外,班级导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工程力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家庭比较困难,就业意向是武汉的施工单位,但投出的简历如石沉大海,一直未能如愿。得知这一情况,班级导师聂向珍主动联系就业单位来院招聘,鼓励他勇敢、自信地与HR进行沟通,最终成功就业。
就业指导进宿舍是学院就业的另一个“杀手锏”。副书记、毕业班辅导员多次走进学生宿舍开展就业指导,仅在工学部十六舍的“团员之家”就开展了4次就业指导。每次谈话,收效良好:第一次未就业26人,第二次19人,第三次13人,第四次只剩2人。
近日,随着最后一名学生与中铁十一局正式签约,学院的就业工作画下圆满句号。这位男生深有感触地说:“从手把手反复修改简历,到面对面传授面试经验,再到一对一签约指导,在就业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学院领导和老师把我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真庆幸自己是土建大家庭的一员。”
互帮互助
学院多次开展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座谈会,以经验交流、指导就业、团结互助、资源共享为目的,用“口耳相传、重点帮扶”的方式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就业择业氛围。
2011级学生杨超表示:“这种互动合作的交流方式很生动,各班同学坐在一起的机会难得,通过相互学习、共享资源,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加清晰了。”
学院还注重发挥党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在毕业生中积极开展朋辈帮扶,将党建网格化工作延伸到就业工作。
土木工程专业有个有名的“挂科帝”,临近毕业时,找工作积极性也不高。辅导员迅速为其成立了党员互助小组。大家不仅在学业上帮助他,还指导他完善求职简历,加强无领导小组讨论培训,及时通知传达招聘信息。
这名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增添了自信心,活跃在各大招聘会的现场,摇身变成“offer帝”,顺利与广东省广电一局签约。
有少数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与原单位解约,是难以回避的问题。2015届土木工程专业一名学生春节前签约了中建三局,由于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解约同时,他推荐了班上另外两名优秀学子,既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谅解,也帮助其他人顺利就业。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在珞珈山相遇,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就业路上我们不能让一个人掉队。”2015届毕业生委员会主任曹强说,“竭诚为每一位毕业生服务,让每位同学在毕业时都有着落,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