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后现代”绿色之城--宜昌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经验

18.11.2015  08:35

图为:绿色宜昌,尽显魅力。(视界网 吴延 摄)

  “大美宜昌,绿色宜昌。

  到过宜昌的人,无不为宜昌的美、绿、爽、洁所赞叹。

  11月16日,参加全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现场会的市、州代表,在参观了宜昌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沿江两岸景观带后,更是为这座崛起的“后现代”绿色之城所折服。

  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召开的一次重要专题会议,它将在湖北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绿色发展,宜昌先行。崛起的宜昌再次抓住机遇,为我们树起“后现代”的绿色标杆!

  山呼水应,气象万千大城浮

  面向长江,背靠大山。绿草茵茵中,一幢别致的建筑格外吸引眼球,这就是刚刚落成的宜昌规划展览馆。16日,记者来到馆内,红花绿叶满目翠,飞流直下万马催,奇特的声光电技术作用下,“三峡腾飞蝶变宜昌、承东启西枢纽宜昌、山水纵横爱上宜昌”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流连忘返。

  宜昌市规划局局长夏文翰说,这么先进的规划馆并不奢侈,用材很绿色、很环保。他说,规划馆的指示牌是用废弃的秸秆制作的,花坛是用木屑制作的,屋顶有太阳能光源,房屋上下四周有许多窗户可直接引入自然光。

  规划馆的别致,在技术员余三权的眼中,熟悉又陌生。余三权是武汉人,他妻子是宜昌市夷陵区人,家在武汉,却常到宜昌,这里的山水早在他脑海中打下了烙印。三年前,宜昌新区动工开建,余三权成为规划馆相邻的求索广场建设者。“过去这里杂草丛生,一修整,一打理,像模像样,太美了。”他乐不思蜀,再一次爱上宜昌,家,从武汉搬了过来。

  规划馆成为江北宜昌东站片区的点睛之笔。

  与之呼应的,是江南点军片区的奥体中心项目,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这个集篮球、排球、体操三大项目,可供8000人同时观看比赛的综合场馆,基础设施施工已完成30%;游泳馆桩基施工已完成35%;网羽中心场平施工已完成60%。这一切,在点军区桥边镇村民张喜都眼中,却是那样新奇,半辈子,也未曾见过如此大的工程场面,三天两头,他都会到工地转几圈,体验家乡的变化。

  一天,沿着宽敞的出山道路,张喜都走到磨基山时,突然被一片花海吸引。住在山里,见惯了山,见惯了草,张喜都仍然迷恋于眼前的景色。这里是磨基山公园,宜昌八大公园之一。张喜都所不知道的是,磨基山此前差点成为商业开发用地,市政府发现后,立即纠正,花大价钱赎回来,作为市民公共游园。

  宜昌市建委主任吴刚说,磨基山相传是葛洪炼丹、郭璞结庐、袁崧览胜之处,历史文化悠久,通过公园建设,让市民望得到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宝地,再高的价我们也不能卖。磨基山公园占地1800亩,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

  “规划控绿,建设造绿,全民植绿,管理护绿,绿色决定生死。”宜昌新区推进办主任周青说,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渗透绿色理念,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以上,居全省市州第一;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进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景观初步显现。

  大城崛起,肩负绿色发展探索重任

  “十二五”,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十二五”是宜昌大城崛起的关键时期。

  城市综合实力跃居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二位,保持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四位,跻身中国城市60强,城市竞争力跃居全国第76位、比2012年上升34位,居全球第456位、比2012年上升25位。

  同期,宜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103平方公里拓展到近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则由百万增加到近180万。

  在全省16个过千亿的产业中,宜昌独占三个,今后数年,还将以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的气势向前发展。

  谈起今天的变化,宜昌人将他们的强劲动力归结为:有机遇,有重托,有一个高起点的城市规划。

  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宜昌的重大使命。

  围绕这一目标,宜昌大视野谋划,突出后现代理念,坚持高标准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围绕时代机遇谋篇布局,宜昌重点谋划了三峡城市群建设、三峡经济枢纽区建设、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宜新欧”陆水联运国际物流新通道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宜昌片区建设等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改善、事关大城建设的重大战略。

  “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湖北科学发展的“三维纲要”,绿色发展,位居首要。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强调:要用绿色发展理念武装头脑,入脑入心,融入血液中,体现在行动中。如果在绿色发展上不能步步踩实,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宜昌人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宜昌的竞争力所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城市未来。

  自2012年起,就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这一主题,宜昌市每年召开一次全市领导干部座谈会和市委全会,相继出台20多项规范性文件,引领城市绿色发展。

  ——始终坚持把“后现代”理念植入城市规划设计全过程。携手国内外顶尖机构规划设计城市,以国际一流水准为标杆,完成东站片区、平湖半岛、点军生态主城区等10余项城区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提升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档次和水准;争取亚洲开发银行支持,成功将东山大道BRT(快速公交系统)项目,规划建设成为一条国内领先、生态绿色的景观大道;规划的全域城镇空间结构和中心城区发展格局,绿道总长880公里,城乡一体、山水相连、低碳节能、衔接方便的绿道网格系统,在国内独树一帜;率先在全国同类城市编制城市色彩规划,规范引导城市建筑色彩走向;强化城市山体绿线、城市水面蓝线、历史文化街区紫线、市政基础设施黄线“四线管控”,力求多留遗产、不留遗憾,规划百年城市,留下千年遗产。

  ——始终坚持“人城共进、产城相融,新旧互动、城乡一体”发展路径,推进人、产、城、乡“四位一体”融合发展。以城聚产,园区生态化、企业聚集化,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以产兴城,用建城的眼光引进项目,发展园区和产业,实现产城共荣;人城共进,市民参与绿色发展热情高涨,共享美好生活。

  ——始终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持之以恒推进城市空间绿色化、产业发展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绿色生态新城。

  以人为本,人城和谐人城共荣

  城市绿色发展,始终坚守的是以人为中心,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城和谐,人城共荣。

  倡导绿色出行,坚持公交优先。今年7月15日,投资23.5亿元的宜昌BRT快速公交系统,在全省率先建成。BRT的开通,实现了以车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20%的公交乘客由之前小汽车、出租车转移而来,相当于每天减少5万次机动车出行,步行、自行车出行增加了50%,低碳环保、绿色出行、顺畅通达的效应充分释放。

  进入11月,至喜长江大桥进入桥面铺装。这座投资27.5亿元的长江大桥,是世界上第二座钢板混合梁悬索桥,也是宜昌的第6座长江大桥。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濒临灭绝的“水中活化石”中华鲟,大桥采用“一跨式”过江,在水中不设桥墩。如此一来,不仅施工难度增大,投入也增加约2亿元。该桥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可满足80至100公里时速通行标准的大桥,却将限速定在60公里以内。这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噪,保护中华鲟等江中鱼类资源。

  与大桥呼应的,是宜昌城区的“一江两岸”城市交通体系建设。这一体系的实施最终将会在宜昌境内建成长江大桥10座以上,目前已建成通车5座、在建2座,即将开工3座。

  一座城市,10座过江大桥,宜昌大城格局笃定。相伴相生的是两岸经济交流空前繁荣,市民出行不再有过江之虞。

  目前,宜昌中心城区“内中外”三大快速交通环网,已建成道路240公里,其中快速路及主干道110公里,累计投资180亿元。今年底外环闭合后,将实现快速——高速“零换乘”和“无缝对接”;明年将形成中闭合,初步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在快速交通体系之外,还有轨道交通和慢行系统这两大交通系统,逐步构建以轨道交通、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出租汽车、轮渡、水上巴士等为补充的多模式、多层次、高效率的公共交通体系,让市民出行更加便利。

  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将开启大城交通新模式。工程计划于今年底开工,投资11.64亿元,平均时速60公里,将于2017年春建成,近期规划3条线路,远期规划有4条线路,将辐射长江两岸相对独立的13个卫星城镇。

  为了突出人性化、特色化,增强城市景观的吸引力,宜昌依托中心城市组团,将规划建设夷陵、三峡大坝、峡口、西陵、伍家岗、点军、三峡机场、猇亭和白洋九大慢行区,依托长江、黄柏河、卷桥河、柏临河和运河,打造“一江连四水”的滨江绿道、自行车慢行系统,在全国城市绿道建设中独具特色。

  按照城市规划,宜昌5年内计划建设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45个,总投资达400亿元,已建成和开工的有127个,完成投资230亿元。依托“一江两岸”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宜昌进一步拓宽了城市空间。城市骨架的拓展,带动了产业迅速发展,聚集起新的产业集群,为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座“后现代”绿色大城,正在强势崛起。(姜月波 唐宜贵 张爱虎 淡争燕)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