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无尽的大爱
-------记退休高级教师、武汉董老师敬老院院长董明芳
一、董明芳病了
经过几次的晕倒,董明芳终于被送进了医院抢救。尽管她再三嘱咐家人保密,但还是惊动了街道和社区,惊动了几十年来同样也默默关心她的人们。
2013年6月的武汉协和医院,66岁做完心脏搭建3根支架手术的董明芳刚刚醒来,对前来看望她的丹水池街新马社区的领导说,我会再站起来的,不要让他们知道,免得他们担心,我还可以照顾他们的。这个他们,就是董明芳一直认为的,世界上最苦的人——人老了不能行动的人。
二、善良,让一次偶然铸就终生的信念
董明芳,这个1947年11月在湖北随州出生的普通农家女,凭着自己的刻苦和聪颖,先后考取了襄樊四中和华中师范学院的物理大队。华师毕业后,她先后顺利地成为金口农校和江岸区堤角中学的物理教师。1982年,身兼班主任已经育有一双儿女的董明芳,在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孤老、残疾家庭帮扶时,这些家庭的不幸和无助,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从此,35岁的她或带着学生,或抱着女儿、牵上幼儿,业余时间经常出现在那些人家的房屋里。年复一年,她先后照顾了4个孤寡老人,3个残疾家庭,一对残疾夫妇和他们2个年幼的女儿……这些不幸的人,都成了董老师的亲戚,这样的亲戚关系,董老师一牵就是18个春秋。
那个父亲双目失明、母亲失天性残疾的大女儿——陶英,深情回忆说,以前一到下雨或下雪的日子,我总是和不懂事的妹妹在外面玩,衣服和鞋都是水淋淋的,全是董老师晚上来一件件的烘干。每年六一,董老师在给自己小孩买礼物时,从不忘给我和妹妹买一份。逢年过节,她还从家里给我们带来鱼、肉丸子、粽子、月饼等好吃的东西。我那双目失明的父亲,可以从来来往往的脚步声中,准确地辨认出董老师的脚步声……很多个晚上,董老师在一旁做事,我和妹妹就和董老师的儿女一起玩,等她做完事,便一手牵一个,一手抱一个,踏上回家的路。年幼的我,似乎觉得一切本该如此。现在才发现,她们那三个人的身影,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仿佛是在昨天、在眼前。
三、环境改善,更增强了她追求信念的决心
1999年,江岸区谌家矶乡居民响应政府号召,移民建镇,迁到丹水池街方舟花园。情系孤老残疾的董明芳,割舍不下这些最苦的人。在江岸区政府的照顾和支持下,举债买下了方舟花园的105平米和115平米的二个三室一厅,创办了拥有20多个床位的“董老师敬老院”,她给最苦的人安置了一个温馨、安全的家。
没过几年,不少慕名而来的人都想把自己家的老人送到这里,交给董老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条件好的,有自理能力的,她不收;符合公办养老院条件的,她不收……而她收下的,要么是体弱多病、失能失智、生活不能自理,要么是经济状况只能靠“低保”或者“抚恤金”的孤寡老人或无依无靠的“三无老人”。入住高峰时,有30多年学习中医知识的老伴赵十斤,也主动从单位下岗当她的帮手。在老伴的支持下,董老师甚至以日托、夜托、集中代养、上门服务等,尽力满足方舟花园和丹水池街孤苦老人的需求。
四、看轻利益,享受的是信念和责任
现在入住的22人中,最低的老人每月只交160元,3个人每月只有555元,最高一个也仅1700元。他们中全部生活只能在一张不到两平方米床上进行的有12位,住了10年以上的有5、6个人。无论哪个老人入院,董老师都会为老人建立起健康及饮食档案,从他们入住的第一天起,吃、住、玩、诊等便装在了她的心里。
这些多年生病的老人,在吃的方面,既要讲究科学性,又得根据老人不同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进行合理配餐,变着花样让他们吃得好,吃得香。老人的诊疗和护理方面就更为纷繁复杂。一年365天,董老师没有一天不感觉到肩负责任的沉重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