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两三天来一次红包接龙 六成中学生微信朋友圈屏蔽家长
隔两三天就会来一次红包接龙
六成中学生
微信朋友圈屏蔽家长
记者刘嘉 实习生徐婷婷 张婷 朱晗迪 牛玮琦
22日,武汉市第十五中学女生邵婷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文字状态:“这么多作业还要上补习班,又要到热成狗的教室上课,真受不了。”该微信立刻引来30多个同学们的点赞,邵婷22日一天都忙着在朋友圈里回复评论。记者随机采访了武汉200名中学生,发现发朋友圈、看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中学生日常状态,为了获得自己的独立空间,六成中学生屏蔽了自己的家长,还有不少学生会在班级微信群里玩红包接龙游戏。
间隔十分钟刷一次朋友圈
邵婷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已经高三了,但她还是会经常上微信,看看朋友圈又更新了什么内容,“有时候就是不自觉地就点开了,可能间隔十分钟都不到”。
根据采访统计,90%的中学生都有自己的微信号,会发朋友圈,也会订阅一些微信公众号。初二男生祝豪说,班上同学基本都有手机、有微信,他们建了一个班级微信群,时常在里面聊天,有几个本来没有手机的同学为了合群,也去配置了手机。
八成中学生的朋友圈内容是吐槽学习、生活,关注的公众号以明星、八卦类娱乐资讯为主。武汉中学的李灿今年15岁,但她用微信已经两年。暑假里,同学们都在晒美食、自拍,或分享心事。“看了大家的动态,我多半会点个赞,给小伙伴添下人气”。初三学生孙思凯使用微信一年多,班里的同学也全部都有微信,大家都随时随地更新朋友圈,有人发游戏纪录截图,还有人只是说说自己今天做了什么,“多半还是吐槽,学习太累了或者说说老师坏话,这种通常都会有很多同学点赞”。
李灿关注了十几个微信公众号,都是关于明星和娱乐八卦,“我喜欢的张杰、神话组合、范冰冰的公众号是每天必看的”。孙思凯因为喜欢NBA,关注了“NBA姚明学校”等体育类公众号。他说,平时学习生活比较单一,刷朋友圈、看看微信公号是个放松方式,也是解压途径。武汉四中学生张苗也尝试着做过微信公众号,发一些校园生活和感悟,但他发现申请账号容易,但推广很难,再加上没时间,公众号开了不到一个月就放弃了。
六成中学生微信屏蔽家长
采访发现,六成中学生将家长、老师的微信屏蔽,让他们看不到或只看到部分朋友圈内容,原因多是为保留自己的独立空间。
初二男生欧阳轩从一年前开始玩微信,一开通朋友圈就把家长屏蔽了。“我有时吐槽作业太难、老师管得太严,不敢让父母看到,我想有自己的空间,不用处处都受家长管束”。他的同学也大多屏蔽了父母。高二男生梅同学微信屏蔽了父母,原因是自己谈恋爱了,不想让父母从朋友圈里看到蛛丝马迹。孙思凯说,因为自己经常发朋友圈,怕家长看见责怪他玩手机不搞学习,只好把他们屏蔽了。
虽然屏蔽家长的占了大多数,仍有四成中学生选择不对家长微信设防。邵婷就没有屏蔽家长,她认为长辈关注她的朋友圈,多半是想了解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状态能让家长放心,“我也会吐槽,但父母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都能理解,没什么好隐瞒的”。
陈女士说,上初二的女儿刚开通朋友圈时她是能看到的,有次女儿转发了一条关于爱情的微信,她就在评论里留言提醒她专心学习,隔天就被屏蔽了。不想让女儿尴尬,陈女士并没有责问女儿原因,“其实家长关注孩子朋友圈完全出于关心,但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交际圈,屏蔽我也能理解,这提醒我以别的方式多跟女儿沟通”。
玩红包接龙有100元“大手笔”
去年春节开始,微信红包流行起来,没有经济收入的中学生们也玩起了红包。祝豪说,班级微信群里经常有同学发红包,不过毕竟是学生,发的金额不多,“5元10元的都很少,一般都只发1块钱左右,抢到手的只有几毛钱,发红包只是活跃气氛,钱多钱少并不重要”。
青山一中学的高二女生张静说,他们班级群里也会发红包,但只是在特殊日子里发一下,“比如开学第一天会用发红包振奋精神。考试之前,群里也会互相发红包加油打气,哪个同学被老师批评了,大家还会定向发红包安慰一下”。她也表示红包金额不大,一般不会超过5元。
也有中学生玩微信红包比较“大手笔”的。张苗说,班级群里面常玩红包接龙游戏,几乎隔两三天就会来一次,第一个先发红包,20元起步,以拼手气红包的形式发出,抢到红包最大的作为下一个发红包的人。“有的人发20元能抢大几十元回来,而有的人抢到的红包永远不够发的,100元是我们发过的最大红包”。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