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综述之一
民富则国壮。消除贫困,自古便是治国安邦之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扶贫”成就举世瞩目,30多年时间逾7亿人摘掉贫困的帽子,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堪称奇迹。现在,中国奇迹正在续写新的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这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脱贫攻坚战,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目前,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仅剩3年多,全国尚有4000余万贫困人口,如何让精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确保目标如期实现?这是全国人民的关切,也是众多政协委员的关切。
8月28日至30日,全国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主题是“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在此次会议前,全国政协开展了历时4个多月、覆盖15个省区市的大规模监督性调研活动,“一竿子插到底”,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会议作了充分准备。与会委员的发言都奔着解决问题而来,大家对脱贫攻坚面临种种困难进行了翻来覆去的剖析,探讨很热烈、很深入。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是否落到了实处,好钢有没有用在刀刃上,矛盾瞄得准不准、方法对不对路,攻克深度贫困的路径还有多少……每个人的话语都饱含热情,都带着沉甸甸的思考,他们都希望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找准靶心才能一击即中
找准靶心,才能一击即中。精准扶贫也是如此。
建档立卡就是精准识别的举措。这两年,政府投入大量精力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会上,委员们针对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项机制提出许多颇具可操作性的建议。
来自云南的白成亮常委说,他负责联系的云南省绿春县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特困县之一,在调研中,白成亮发现,基层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及时更新,而且,非建档立卡乡镇及行政村的贫困人口问题也需要有进一步的考虑。
“脱贫不是福利”。白成亮认为,应严格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几项约束性指标,对标对表,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扶贫对象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和贫困群众住危房底数等全面排查,对收入不达标的和“两不愁、三保障”没有完全解决的贫困人口做到“应进全进”,还要及早把“卡外贫困人口”纳入范围,将漏评率、错评率、错退率“清零”,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
来自青海的王舰委员也认为要进一步建立全面动态科学的精准识别机制。他讲述了自己在青海参与扶贫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谁是扶贫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是什么?都需要精准。”王舰认为,贫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表现在精神层面,为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从单一维度出发进行指标体系设计还不够,他提出研究构建全面科学多维的贫困评价标准,做到既反映收入等经济状况,又综合反映健康、就业、住房、教育甚至脱贫意愿等情况。
王舰建议探索实行自下而上、层层筛选、精准计算、全面科学的多元识别机制,在农村社区实行公开测评和比选,同时进行台账化管理,并实现信息联网,随时更新随时查阅。
应用大数据助推精准扶贫,提高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成为众多委员共识。徐一帆常委建议加快建立健全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促进相关部门间数据的交换共享和整合,统一共享交换平台。此外,他还建议推动扶贫数据逐步向社会开放,特别是向社会扶贫参与主体开放,将贫困户、贫困村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
好钢用在刀刃上
精准扶贫意味着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每一笔扶贫的钱花出去该干什么事,都要反复琢磨,科学论证,让钱投下去得听到动静。如果安排失衡,可能造成“大水漫灌”,或者由于监管不严产生“跑冒滴漏”,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与会委员们认为,在当前脱贫攻坚冲刺期,要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发挥其最大效益。
谈及财政投入,曾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的徐绍史委员有切身体会。他在大会发言中指出,近两年用于脱贫攻坚的财政专项资金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幅增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顺利推进,其支撑和撬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但他也提醒大家,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仍有待提高。
徐绍史建议深入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并规范配置使用,他说,相关部门应坚决取消限制性规定,并加强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效率效益评估和考核。贫困地区应切实加强资金的统筹安排,增加经营性收益性资产投入比重,提高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同时,更加注重对“破难题”和“拔穷根”的投入,还要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金融风险管控,严格控制政府债务,建立多渠道偿债机制,避免由省到县“一分了之”。
财政扶贫资金不能撒胡椒面,需要创新整合机制,兰云升常委建议将“零钱”变“整钱”,建立以县为主体的资金整合机制,财政性资金能统尽统,实现一个“漏斗”浸出资金,破解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他还建议化“有限”为“无限”,精准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并加强监管,拧紧“跑冒滴漏”的水龙头。
好钢用在刀刃上,还要因人因户因村制定具体措施,不能指望“一口吃出个胖娃娃”,而要注重长效扶贫,从最困难的村、最需要帮扶的人群入手。当前,贫困老年人、残疾人已成为贫困重点群体,委员们呼吁加大对这部分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
“以前我回山西老家,老百姓告诉我,没钱花不要紧,最怕家里摊上残疾人。”会上,王新宪委员说起此事,语气沉重。他说,部分残疾人家庭由于劳动力被束缚,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脱贫问题突出。王新宪建议精准出台更多惠及残疾人贫困户的特惠扶贫政策,扩大医疗康复保险支付范围和支付比例,尤其要加大对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集中供养、托养服务和辅助性就业扶持力度,释放家庭劳动力,解决整个家庭脱贫增收问题。
攻克深度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
因此,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堪称“硬仗中的硬仗”。
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指“三区三州”,即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四省藏区,和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不是高寒缺氧,就是土壤贫瘠,发展极为滞后,脱贫的担子相当重。会上,委员们建议对这些地区出台超常规、特惠性的政策措施,给予重点支持。
黄康生常委在大会发言中建议,对这些地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增幅,应在全国平均增幅的基础上再上浮一定比例。而且,要避免急于求成、层层下达脱贫摘帽指标和返贫指标,坚持应纳尽纳,确保脱贫质量。他提出设立“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重点用于贫困区域内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此外,还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组团”方式加大干部人才援派力度。
来自凉山的阿什老轨常委对这片少数民族聚居的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他说,凉山州有21万多人居住在高寒山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脱贫难度很大。为此,阿什老轨呼吁加强凉山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生态治理,他特别强调要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扶贫、扶智、扶志”三位一体的精准脱贫攻坚之策,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扶贫行动,加快医疗卫生发展。
同属“三区三州”中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全州18个县(市)均为贫困县。曾到甘孜做过深入调研的田惠光常委建议对高原牧区脱贫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并加大产业和智力扶贫,围绕“高原生态”品牌开拓市场。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委员们看来,这场硬仗中的硬仗需要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也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按照目前的抓法和劲头,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张左己常委表达出的是与会委员们一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