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研究生学术之星风采(组图)
学生记者:曹睿、刘瑞、卫玲妘、苏晶
第八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日前揭晓,蒋水华、吕红、袁康、裴萱、韩欣、丁浩、张全、刘冬、曹劲舟、孙伟等十位同学获此殊荣。来自不同学院(系)、不同专业的他们,对学术保有同样热忱的追求。透过他们的不凡成就,我们可以感受到执着的钻研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不过,这次的学术之星全系“男神”,期待下一批涌现更多“女学霸”。
蒋水华: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世界最高洪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水利水电学院2011级博士生蒋水华所在的团队参与了大坝的边坡加固项目,这是一件令他引以为豪的小成就。
在研究过程中,蒋水华遇到最难过的事,就是花了很大精力做出的研究成果,未能得到老师或者某些学术期刊的认可。“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有时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蒋水华说。
蒋水华凭借惊人的意志力克服了大大小小的困难,他说:“做了选择就要无悔地坚持。”而谈到为何会选择科研时,蒋水华表示认为,不能浪费人生中这段最重要的时光,要用勤奋和激情做好现在该做的事。对于自己研究的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风险控制,蒋水华充满信心,表示会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成功在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
吕红:我只是比别人更勤奋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这正是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吕红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他的研究方向是信息政策。
信息政策属于交叉性研究领域,与法学、统计学等相结合,因此需要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埋首于案头,查找文献、思考、撰写……这些是吕红最常见的状态。
吕红将自己的科研之路看成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花的旅途,有彻夜难眠的时候,也有成就感爆棚的时候。他说:“论文写到结语部分,是最幸福的时候。”
吕红始终相信勤能补拙,“我并不觉得我比别人优秀,我只是比别人更勤奋,比同学多写了几篇论文。”。闲暇之时,他喜欢爬珞珈山,漫步东湖畔,或游走于长江岸,享受难得的静谧时光。
袁康:爱科研也爱生活
深受经济法学的吸引,法学院2012级博士生袁康从本科开始,就开始相关研究领域的摸索。他较早关注众筹,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研究成果受到业界关注,甚至有金融机构向他发出合作邀请。
开朗、耿直的袁康,自然在社团活动也有一席之地。他曾担任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编辑,一直做到主编和社长的职务,组织了多场大型学术交流论坛。现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术交流的他,面对繁重的研究任务,反而乐在其中,学习之余用烹饪美食调节生活,还在朋友圈分享照片,他说:“你的生活状态,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生活的看法。”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是他的座右铭。对自己获得研究生学术之星这个奖项,袁康表示,这既是学校对他的认可,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他建议大家不要把自己的研究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要打破学科界限,多和其他学科的人交流。
裴萱: 以美善之情关照现实
“以求真之心探究未知领域,以美善之情关照理想与现实。”这是文学院2012级博士生裴萱的座右铭,他将自己的专业——美学升华为一种人生理想。
裴萱戴着一副无框眼镜,穿着温文儒雅,颇具文艺范。看书、赏乐、追剧、旅行占据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但是无论做什么,他都没有离开自己的专业。
裴萱认为,做学问就该保持一颗平静、宽容的心态,要善于自我调节。研究不代表闭门造车,寻求帮助也是一种途径。在撰写20世纪以来美学热流变的文章时,由于对建国前的一些资料收集不足,没有明确思路,写作遇到了“瓶颈”。他首先让自己摆脱焦虑的状态,并通过一位朋友找到了相关资料,请教导师和与同门讨论获得思路,最终顺利写出论文。
他期望文学和美学能走进每个人的心灵,渴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人文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渴望有更多的人走到美学的路上来。
韩欣: 每个人都有不平凡的世界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而每个平凡的人都会有一个不平凡的世界。”药学院2013级博士生韩欣说。从进入实验室那刻起,他就开始了新型不对称催化方法的研究。
一次不对称催化合成实验令他印象深刻。当时,韩欣的研究是全新的,经过数次探索,实验总是失败,又找不到原因。韩欣接受导师的意见,暂缓研究进度,进一步阅读文献。果真,他在已有的实验中发现,加入一定的添加剂可以增强手性诱导作用,于是他筛选很多不同的添加剂,实验终于有了进展。
可就在这时,新加坡有学者发表了类似的论文。“当时几乎都想放弃了,但仔细比较之下,发现还是有所不同,虽然新颖性大打折扣,但是如果用我们自己的方法能够得到单一构型的手性化合物,也是别有新意的。”他继续探索优化条件,最终在SCI刊物上发表。
“轻囊方能致远,净心方能行久。” 韩欣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科研,把这条路越走越远。
丁浩:平淡中有自己的快乐
2011级测绘学院博士生丁浩,平时文质彬彬,不善言辞,但一站在研究台前,就侃侃而谈,语惊四座。
每日穿梭于家与研究室之间,日复一日地从事科研。这种生活或许看起来平淡无味,但他却乐在其中,从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中获得自己的满足与充实。
他在进行地球自由振荡方法研究时,老师对他辛苦改了很久的论文评价不高,并且提出论文中涉及地球物理的两种研究方法不是原创,可能会影响论文整体得分。面对质疑,他默默承受压力,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在论文答辩中对此做出了积极准确的解释,最终脱颖而出,获得该奖项。
对于每一次论文的成功发表,或者别人称赞夸奖,他都淡然处之,认为所谓成功失败不过是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成绩仅仅是对一段时间工作的肯定。
张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约几位好友打一场篮球赛,看一张惊悚悬疑的电影,透过纸张和古人对话……这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生张全在学习科研之余的“调味品”。他是个十足的“学霸”,将科研视为生活的核心,将大多数时间用于精益求精的实验以及和团队成员反复讨论。
在导师施闯教授和牛小骥教授的指导下,他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还积极参与相关行业的社会实践。这些都帮助他的科研工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越。老师都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点赞。
科研本就不是一条坦途,他同样经历过许多坎坷。在一次向SCI刊投递论文的过程中,在他看来已经万事俱备的情况下,却接连被多个期刊拒绝,这让他短时间陷入了沮丧和失落。
但他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反思自己的不足,仔细研究主编及审稿人反馈的意见与建议,最终意识到自己在研究工作本身、工作分析、语言表述及文章框架结构等方面确实存有不少漏洞,于是他对文章进行大篇幅修改,最终成功发表论文。
刘东:所有的坚持都源于热爱
日光划过的轨迹,镌刻了他专注于科研的决心,四季轮回的风景,映照出他倾情于科研的毅力。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生刘东坚持自己的领域,激荡起生命的乐章。
通往成功的路上决无“容易”二字,科研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研究廉价过渡金属如镍、铜等催化的基于惰性Csp3-H键官能团化的自由基氧化偶联反应时,错误的导向、闭塞的思路使他一错再错。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他几乎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反复修改、更正,最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简单醚类化合物Csp3-H键的氧化芳基化和氧化烯基化反应,高效地实现了简单醚类化合物的直接官能化,以构建更高官能化的醚类分子,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刘东不仅是“学霸”,还是“麦霸”、运动健将,他一直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科研中的难题。
孙伟:学海无涯乐作舟
有了波澜不惊的心境,才可能锻造出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恒心。水利水电学院2012级研究生孙伟,为了把大坝坝体内设置的横缝、诱导缝的接触关系更好地用有限元手段进行模拟,花了一年时间自学有限元和Fortran语言,用三个月建立一个河床式厂房的模型。
很多次都是推翻之前长时间的努力,重新再来。孙伟说:“当看到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时,那种感觉是十分痛苦的。然而这几乎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经历过的事情,刚开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后来调整的时间就短了。”
他曾经推倒整个模型从零开始,按照先部分再整体累加的思路,一点一滴的积累,最后花了两个月才成功。研究需要的不只是知识,也是坚持和锲而不舍的毅力。
对此次的获奖,孙伟在感觉荣幸之余也感觉离成为一名科学家更近了一步,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何蕴龙教授、熊堃师兄对他帮助亦是良多。“但成绩是过去的,科研是一条没有退路的选择”,孙伟正在准备进一步出国深造。
曹劲舟:研究生应专注于学业
今年评选的研究生学术之星中,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曹劲舟是年龄最小的。然而,他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EI论文1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1篇,以第一作者取得专利1项,第二作者取得专利2项,第一作者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曹劲舟的人生格言。通宵调代码对于曹劲舟来说,已经是再平凡不过的事了,可是,“如果不留下一段回想起热泪盈眶的日子,青春就是白过的。”这个“工科男”文艺范十足,也正是这种洒脱的胸怀,他事无巨细,耐得住平凡终于成就不平凡。
在人生规划方面,他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分成若干个阶段,又分别设立特定的目标。例如,大一时可以多加些社团丰富阅历,而研究生则更应该致力于学业。他目前很喜欢自己的专业,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尽心、静心、精心地朝下一个目标前进。
(编辑:严航)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