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森林覆盖率达76.8% 力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01.11.2014  10:56

  地处秦巴深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竹溪县,森林覆盖率76.8%,高于全省平均近4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近60个百分点,享有“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省绿化模范县”等美誉。

  竹溪丰富的森林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涵养水源能力。据推算,按年平均降雨1000毫米计算,在竹溪3310平方公里境内,年均有25亿立方米的水流入丹江口水库。

  一片森林就是一座固态水库。该县境内青山座座,38万人民执著坚守那抹绿色,力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为动物腾地

  去年底,68岁的竹溪桃源乡杨寺庙村二组村民黎永智含泪搬离老屋,到山下集镇居住。

  杨寺庙村距县城200多公里,山大人稀,森林茂密。上世纪80年代,时任村支书的老黎积极响应“三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竹溪”的号召,在房前屋后栽植了80多亩杉树,如今全部长大成材,价值超50万元。

  林子长起来了,野猪、麂子、猕猴等野生动物时有出没,种庄稼却一年不如一年,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常被那些撵不得、打不得的“家伙”一夜之间糟蹋一空。

  为了让山林得以封闭成林,县里对主动迁到山下者每户给予1万元生态移民补助。去年冬天,老黎将家门口的几亩“当家地”全部栽上核桃,狠心将家搬到了山下。他诙谐地说:“把地盘让给动物,相互都安生。

  近年来,竹溪选择“林进人退”,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5.5万亩、荒山造林2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194万亩,国有管护116万亩。同时,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实施生态移民2万多户,完成封山育林30万亩,促进了生态平衡。

   为古树搬家

  昨日,竹溪县八卦山省级自然保护区65岁的林农李光新,再次来到故居看望老邻居——一棵千年枫香树。他发现古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环境,更加生机盎然,觉得自己举家搬迁护树是值得的。

  李光新在这棵千年枫香树旁的老宅子里住了65年。近年来,随着八卦山保护区的不断开发,来此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这棵千年枫香树更是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为保护古枫香树,保护区多方筹措资金10万元,对老李的土坯房进行了整体拆迁,还建了一幢砖混结构的平房,老李也于上月恋恋不舍地搬离了老宅。

  今年以来,该县已对境内500多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进行身份登记,逐一明确专门责任人定期予以防病治虫、填堵树洞、支架支撑、施肥复壮等保护措施,统一建立了第二轮古树名木保护电子档案,如遇到年龄特别长的古树与人争地盘,肯定是人搬家。

  地处偏远的竹溪县公路建设项目多、任务大,一旦发现设计线路会危及古树,都要修改设计方案,做到修路、护树两不误。为此,竹溪在道路修建过程中多投入3000多万元,为20多棵千年古树让道。

   为珍稀植物开道

  红豆杉、珙桐、小勾儿茶……这些秦岭深处难得一见的珍稀植物,如今在竹溪县蒋家堰镇集中连片种植。前天,竹溪锦源公司老板彭寿高告诉记者,“珍稀植物园面积达5000余亩,是鄂西北规模最大的珍稀植物园。

  无独有偶,在竹溪县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繁育基地看到,今春从温室移栽至室外繁育基地的4万余株珙桐幼苗长势良好。

  负责实施珙桐人工繁育的保护区植物专家胡值朝介绍,这些幼苗已顺利度过高温炎热夏季考验,标志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人工繁育获得全面成功。

  为保护珍稀树种资源,竹溪每年增拨科研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和部门支出年度预算。近年已安排投入相关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保护和扩繁珍稀濒危植物花卉。

  该县还将珍稀树种作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庭院绿化和城乡园林绿化美化的优选树种,先后在水坪、蒋家堰、新洲等10个乡镇和8个林场建起珙桐、银杏、红豆杉、鹅掌楸等珍稀树种培育示范基地1万余亩,培育出珍贵苗木300万株;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民间资金等方式,打破珍稀树种苗木产业化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水坪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引进一家绿化企业投资6500万元,在大石门村建立1000亩红豆杉培育基地,栽植红豆杉10余万株。该县制定了《竹溪县珍贵树种培育工作规划》,每年筹措1000万元用于珍贵树种培育工作。

  据悉,该县近年已累计建设珍贵树种苗木基地5万亩。其中,红豆杉基地1.2万亩,珙桐、黄檗、猴樟等基地1.5万亩。

  已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征镒教授曾评价,“竹溪为我国乃至世界珍稀物种的拯救和繁育作出了有益探索与贡献。”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