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患者外转量骤降 本地医院曾仅有1人住院

26.08.2018  11:21

  原标题:患者外转量由50%降至9%,“托管模式”激活神农架医疗改革

  神农架,因炎帝神农氏搭架采药、救治黎民百姓得名。然而,这里的老百姓一度得了病往往选择“外出去看”,本地人民医院曾出现仅1名病人住院的尴尬局面。

  如何让居民在家门口看好病,不受路途折腾和转诊风险?神农架林区大胆改革,引进“托管模式”,把本地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托管给实力雄厚的十堰太和医院和武汉市第一医院,推行分级诊疗,打造医联体,把90%的病人留在本地治疗。

  整个科室只有一位住院病人

  7月23日,神农架在避暑游客集中的木鱼镇、大九湖、红坪镇首次开展空中医疗救援演练,打造覆盖整个神农架林区“黄金一小时”的生命救援线,完成山区陆空一体立体急救体系的最后闭环。

  这意味着,以后有急症或疑难杂症,病人可以搭乘直升机,火速飞出神农架大山,前往大城市大医院救治。

  4年前,神农架医疗却是另外一副“惨淡”景象。太和神农架人民医院院长曾少波说:“2014年,十堰太和医院开始托管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我一来,去妇产科调研,发现整个科室只有一位住院病人,还是医生的亲戚。

  最深切的体会,还是神农架的老百姓。47岁的袁女士是土生土长的神农架人,在外地生活的她2010年查出尿毒症后,想搬回林区陪陪父母。

  “每个星期要做3次透析,神农架做不了,我还得跑到宜昌或十堰,身体吃不消呀!”袁女士一直下不了决心。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被托管后,建立血液透析室,她立即搬回神农架。

  另一面“镜子”是神农架的长途客车。“30座的客运班车,每天都有出门看病的乘客,多的时候有半车人是出去看病的。”周俊是“神农架—十堰”客运专线司机,回想几年前的情况,他印象深刻,“托管结束了病人常年奔波外地治疗的难题,老百姓得了实惠。

   托管”激发改革动力

  如何重塑医院形象?找回病人对医院失去的信任?神农架下猛药治沉疴。

  2014年5月,神农架林区政府将神农架人民医院“托管”给十堰太和医院管理。托管后的神农架人民医院,院长由太和医院派人担任。太和医院还派出40多位专家,长期在神农架坐诊。神农架本地医生护士被轮流派往十堰太和医院进修学习。短短半年,医院专业科室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12个,新技术、新业务增加100多项,微创介入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复杂肿瘤手术均能独立完成。

  此外,神农架人民医院大胆尝试,引进中医体质检测设备——中医四诊仪,通过对检测者中医诊断信息客观采集与定量分析,辅助中医临床医生为检测者提供疾病风险评估及健康状态干预调整建议的“治未病”服务。

  基础业务精进了,神农架人民医院还搭建远程会诊平台。“以前拍片子遇到心脏异样的病人,都建议病人向外地转,现在有专家远程会诊,诊疗更有底气了。”神农架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潘玉娥说。

  托管4年来,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门诊量增长40.96%,住院量增长107.96%,患者外转量由50%下降到9%,满意度由91.5%提升至98.7%。

   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

  十堰太和医院“托管”成效明显。神农架政府又委托武汉市第一医院托管林区中医院。

  林区中医院位于神农架最大游客集散地木鱼镇,却曾经连卡喉的鱼刺都取不了。托管后,中医院增开了急诊科、口腔科、中医康复科病区及皮肤科;同时,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邀请国内专家进神农架“传帮带”,提高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最新统计显示,中医院在游客和居民心目中的综合满意度已经达到90%以上。

  目前,神农架已经形成了从十堰太和医院—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让山区百姓享受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转诊有绿色通道的便捷服务。

  松柏镇盘水村何女士的女儿患有唐氏综合征。8月15日,她带着孩子到林区妇幼保健院做康复治疗。“没托管以前,不要说儿童康复治疗,就连常规的子宫肌瘤手术、产妇唐氏筛查都做不了。”她说。

  刘俊华是十堰太和医院儿科专家。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托管林区妇幼保健院后,她被委派为院长。她将只有3个科室的妇幼保健院,发展到集儿科、妇科、产科、中医康复、儿童康复科为一体的优质妇幼保健院。

  除了托管两家乡镇医院,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还牵头8家乡镇卫生院,成立了中医康复专科联盟,打通向下转诊最后一公里。

  “未来,我们还将健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制定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医保制度,通过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增加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神农架林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