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集团:生死大营救31年 确保中华鲟不灭绝

04.05.2016  16:52
2016 年4月24日,中华鲟第58次增殖放流在湖北宜昌胭脂园举行。 - 新浪湖北
2015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放流3000尾大规格中华鲟。 - 新浪湖北
来源: n.sinaimg.cn
2016 年4月24日,中华鲟第58次增殖放流在湖北宜昌胭脂园举行。

   三峡集团:生死大营救31年,确保中华鲟不灭绝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明霞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17期)

  “即便是野生中华鲟消亡,我们也可以通过人工繁殖的手段确保长江旗舰物种中华鲟不灭绝。”4月23日,湖北宜昌中华鲟养殖基地,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所长陈磊说。

  中华鲟出生在长江,常年生活在东海、南海。4月24日上午,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第58次长江中华鲟放流,2020尾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顺江而下,“少小离家归大海”。

   子二代中华鲟入江8年

   创造多个“之最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有1.4亿年的历史。对中华鲟的保护与对长江整体的鱼类资源保护息息相关,也是为了恢复长江的自然生命力。

  中华鲟放流活动已进行了31年,其间历经艰难曲折。

  “上世纪80年代,投进长江的只有1厘米长的鱼苗,我们称之为‘水花’,而且中华鲟产卵只有5%~10%能育成‘水花’,若在人工环境下继续养下去就会死亡,由于水花太小, 进入长江不少被吞到天敌的肚子。” 中华鲟研究所育种中心原主任朱欣介绍。

  “今天在长江投放的都是30厘米以上的成鱼, 这些鱼在长江里就不存在自然天敌了,也标志着人工繁殖中华鲟一整套技术已经成熟。”朱欣说。

  如果把捕捞到的野生中华鲟亲鱼称为祖辈,通过其繁育出的一代即为父辈,父辈在人工条件下发育到性成熟,繁育获得的下一代就是子二代。

2015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放流3000尾大规格中华鲟。

  2009年10月4日,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诞生,次年6月,首批5尾子二代中华鲟送入长江,今年已是子二代中华鲟入江的第八个年头。

  2016年放流的中华鲟创造了多个“之最”——

  年龄梯队为历年之最,包含了2009年以来5个年份繁殖的鱼种。放流鱼种遗传多样性显著,对提升放流成活率、维持种群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规格为历年之最,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创造了长江中华鲟放流史上的新纪录。

  追踪检测手段为历年之最。今年放流的部分中华鲟子二代率先采用了卫星标记技术。

  4月25日21点11分,尾号为688的中华鲟率先到达荆州沙市断面,保持冠军纪录。2015年,最快的一条中华鲟仅用了18天就游到长江入海口,今年是否再创纪录,值得期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