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码头昨日开出最后一班轮渡 王家巷码头今起正式停航
图为:市民珍藏最后一班船票
图为:向百年老码头挥手告别
楚天都市报记者黄永进通讯员魏清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昨日傍晚6时50分,从武昌赶来的王先生站在王家巷码头的驳船上,面对他的是滔滔的江水和刚刚靠岸的“江城3号”轮渡。这是当天的末班客船,也是百年王家巷码头站的最后一班岗。按照武汉市治理码头规划,王家巷码头将和其他9座码头被整合为6座,今天起将正式停止服务。
码头的情怀已大于功能
对于武汉来说,如果轮渡的早期功能是渡江,现在更多的功能是情怀。“虽然情感上不舍得,但为了武汉的明天,我们支持。”从武昌坐地铁转公交,专程赶到王家巷码头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武昌长大,工作后在长航上班,以前经常坐这班轮渡回家。
年过六旬的吴爹爹也很喜欢乘搭轮渡,他说:“以前是上下班的必经之路,现在则是和老友见面,或者四处看看大武汉,坐轮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将浅蓝色的船票细心地夹在钱包里,说是要永久珍藏。
56岁的老船长芦建国在船舱里一脸平静,虽然是最后一趟航班,但他早就知道有这一天。“现在坐船的人少了,高峰时期也就70多人,大家坐地铁更方便。”说起航线开线之初,芦建国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那时候荷载量200多人的船,可以坐满,一条船不够需要两条船对开才能满足客流。
百年码头写就历史沧桑
对于有着两江连四岸特殊地理形态的武汉来说,市民的出行历史就是一整部轮渡的过江历史。即使现在有了方便的过江桥梁,轮渡的客流量依然维持在每日4万人左右,成为一条“永远不堵的过江通道”。
1900年,清人冯启均购置了“利江”“来源”号蒸汽机轮船,以“利记”公司之名,开辟从汉口王家巷到武昌汉阳门的轮渡航线。从那时算起,武汉轮渡走过了119年的风雨历程。
记者在武汉轮渡公司提供的老照片上看到,解放前长江两岸没有防水墙,大街连着江水,江岸边一片滩涂。木桩子打在水里,木梁架在木桩上,木头踏板搭在木梁上,这就是当时王家巷码头的样子。人们踩着木板上船,“吱吱”的声音持续了多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更安全的垫板所更换。
后来,王家巷码头修建了钢制栈桥,人们上下船更加方便。而王家巷码头的告别之日,客流比平时翻了近四倍,卖出242张船票。昨日的售票员黄小娟说:“今天来买票坐船的市民大多带着相机,一买就是来回票,说是不为过江,就为了纪念一下。”更有甚者,好几位市民一人坐船买了一套船票(一张成人票,一张电瓶车票,一张儿童票),外加一张自己乘船的票,为了留作纪念。
码头整治让岸线更干净
2018年12月15日,《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总体方案》发布,根据该方案,武汉市现有的103个码头中,六成将被拆除,王家巷码头就位列拆除码头名单中。
据介绍,从今年3月27日开始,将有四条轮渡航线陆续停运。其中27日轮渡四航线(王家巷—曾家巷)、轮渡五航线(王家巷—月亮湾)停止运营;4月1日起,轮渡十航线(晴川—黄鹤楼)也将停止运营。
28日上午,对岸的曾家巷码头,营运趸船将从现水域腾退迁移,航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届时,待码头的蓝色挡板拆除,还给市民的将是更加靓丽的两江四岸。而这群长江的摆渡者们,也将铭记在市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