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相助 病弱寡妇撑起飘摇的家
“张德兰家脱贫啦!”
2016年岁末,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在鄂州市华容区华容镇刘花村传开了。村民几乎不敢相信:张德兰,一个病弱不堪的54岁寡妇,身高不足1.5米、体重不到100斤,竟然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下,在省法制办结对帮扶下,办起了近400平方米的家禽养殖场,独力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贫困之家,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创业脱贫之路。
解开思想疙瘩,绘制“路”之蓝图
张德兰是刘花村5组村民,1962年出生。十年前丈夫因患食道癌住院治疗,在花光所有积蓄、留下了十多万元的债务后撒手人寰;儿子因幼年患脑膜炎大脑受损,丧失了劳动能力,犯起病来还会对家人和他人造成伤害,需要常年服药来控制病情;儿媳在结婚两年后,不堪忍受生活的重压,留下年仅1岁的女儿后选择了离婚出走。面对生活的不幸,看着经常神智不清的儿子和刚满1岁嗷嗷待哺的孙女,想着十多万元的债务,张德兰感到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为了儿子、孙女,为了这个家庭,张德兰不得不独自一人扛起家庭的重担,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家庭的艰难生活。她在建筑工地提灰篓,在街上摆地摊,帮别人做饭、插秧、种地……只要能赚钱,什么脏活、苦活、累活她都干。然而就在债务快要还清、日子刚有点盼头的时候,她却又患上了淋巴粉瘤。做完手术,医生告诫她以后再也不能干重活了,家庭唯一的生活来源一下子就断了,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想想以后的生活,张德兰不禁泪从悲中来。未来该怎么办,她已经彻底迷茫了。
这是一个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贫困家庭。如何帮助她们脱离贫困,成了驻村干部想得最多的事情。
扶贫先扶志。望着张德兰迷茫无助的眼神,当务之急是要帮她树立生活的信心,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重启生活的奋斗模式。为此,驻村干部有空就到张德兰家,帮助做农活、话家常、谈打算,拉近与她的距离;给她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她讲贫困户脱贫先进事迹,树立她脱贫的信心;带她到刘花村祥丰生态农业基地参观,请老板介绍经验,开阔她的思路和眼界。
知悉这个情况后,省法制办党组和领导高度重视,春节前夕,省办党组书记、主任张绍明专程来到张德兰家,看望慰问这个磨难重重的家庭,鼓励她利用扶贫攻坚的大好机会,鼓足勇气,增强信心,自强自立,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面对今后的生活,张德兰坚信:有了领导的关心,有了驻村干部和村委会的帮助,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支持下,只要自己肯努力,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道理想通了,心态便平复了,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中。现在她嘴边经常念叨着一句话就是:“人穷有病不要紧,只要有志气不放弃,日子就会有盼头”。
帮扶创业造血,筑牢“路”之根基
短期脱贫,可以给一点钱,捐一点物,进行“输血式”扶贫。要实现长远脱贫,则需要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采取“造血式”扶贫,帮助创业增收,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道。
驻村干部走访发现,张德兰有着勤劳、坚强、朴实的性格特点,肯于吃苦,敢于尝试,这些年来不等不靠,完全依靠自己到处打工来还欠债、养儿子、养孙女。在她的辛勤努力下,日子虽然过的紧巴巴,但也顺利的走了下来。与张德兰沟通中,她对在家开展家禽养殖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劳动强度不大,比较适合自己现在的身体条件;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好照顾家庭。只是一直苦于无资金、无经验,未能开展。
有了想法就好办。经过请人帮忙设计,张德兰决定将屋后的一片废地改造成养殖场。可平整场地、建圈舍、盖棚子,初步估算需要资金8万元。钱从哪儿来,成了张德兰心中的结。
为帮助张德兰筹措资金,驻村干部到处找投资,费了不少心思。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了解到有专门针对贫困户的扶贫小额信贷,驻村干部喜出望外,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张德兰,还特地向她说明贷款是免抵押、免担保、由财政扶贫贴息,打消她的顾虑。有了贷款的希望,驻村干部上上下下忙活起来,准备相关资料、跑有关部门和银行,进进出出跑了不少腿,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
可是盖养殖圈舍的钱还是不够,怎么办?为解燃眉之急,驻村干部开始到处“化缘”:先是在刘花村扶贫资金当中争取一部分,后又动员全办干部职工捐款一部分,还发动张德兰亲戚朋友帮助一部分,好不容易凑齐了8万元创业资金。接下来,驻村干部又马不停蹄的与张德兰一起商量养殖场改造方案,选购建设材料……,一番辛勤工作下来,12间共400平方米的养殖圈舍盖起来了,创业的第一步终于迈了出来。
为帮助张德兰养好这批家禽,驻村干部想了不少办法,先是赠送家禽养殖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后又邀请华容畜牧兽医站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养殖问题等;张德兰自己也没闲着,到处拜师学艺,提高家禽养殖技能。目前饲养的400只鸡、100只鸭、50只番鸭、20只土狗,只只活蹦乱跳,预计年收益可达5万余元。
驻村干部还义务当起了张德兰养殖场的宣传员,帮她推销家禽。由于她养殖的家禽不用饲料,品质好,很受大家欢迎,华容区、镇很多商家直接到家里购买,完全不愁销路。
今年“10·17”全国扶贫日,张绍明主任再次来到张德兰家里走访慰问。“老张,日子过的怎么样啊?”张主任问。“今年比去年好太多了,鸡也养起来了,日子也有了盼头,多亏了你们啦!”张德兰感激地说着。
“如今,大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对土鸡、土鸡蛋等农产品越来越偏爱,而我养的鸡正好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张德兰谈着下步计划,“我打算先摸索积累一些经验,明年把养殖规模、养殖品种都扩充一些,再与别人合作种点有机蔬菜,应该是个可行的办法。如果搞的不错的话,找机会办个合作社,搞个生态养殖场,将是个不错的出路”。谈起未来规划,张德兰信心满满。
关爱孙女成长,规划“路”之远景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更是贫困家庭的未来。在张德兰这个特殊的家庭里,面对父亲精神不正常、母亲缺位的单亲家庭,11岁的孙女刘雅需要更多的照顾、更多的关怀。
“老张,刘雅放学了吗?我们来给她过生日了!”手里提生日蛋糕的省法制办副主任魏月明问道。“来了来了……”一阵清脆的回答随即响彻屋子,一个娇小的身影轻快地飘了过来,围着大家手舞足蹈,高兴极了。这是魏月明副主任率妇委会组成的爱心妈妈给刘雅过生日的情景。每个月爱心妈妈们都会定期来到张德兰家中,关心看望刘雅。
爱心妈妈们最初家访时,这个腼腆害羞的小女孩,在奶奶后面躲躲闪闪,不肯说话,面对这一群来自省城的“妈妈”们,既害怕又好奇。
随着爱心妈妈们到来次数越来越多,给她送礼物、教她做功课、同她做游戏、陪她过生日,渐渐地,刘雅喜欢上了这些“妈妈”们。现在的刘雅,每次“妈妈”们来,她都会详细诉说自己的学习生活,不管是大事小事,烦心事还是开心事,她都会一股脑儿说出来,与她的“妈妈”们分享。
爱心妈妈们非常疼爱这个从小缺乏母爱的小女孩,帮她精心挑选她喜欢的课外书,给她赠送学习用具,抽出专门时间为她辅导学习,还帮她制定学习计划,定下学习目标。今年夏天,华中农业大学7名大学生到刘花村支教1个月,利用这个机会,邀请了其中1个大学生为她进行了“一对一”的功课辅导。
关爱刘雅,只有爱心妈妈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各级的广泛参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少代会上所指出的,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只有建立以学校为主阵地,教师和家长为主力军,区、镇、村广泛参与的关爱工作网络,才能真正让像刘雅这样的儿童享受到童年的快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张德兰的脱贫之路是曲折的,也是艰难的,但不论路如何艰难,我们都要坚定一个信念: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让精准脱贫成为现实,不断开拓创业式扶贫开发的新境界,贫困群众必将迎来富裕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