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武汉设计 武汉建桥队创世界第一
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的经济首都,印度洋东非海岸线上的一颗明珠。飞机飞抵城市上空时,透过舷窗向下望,一座银白色斜拉索大桥在海湾与半岛间格外打眼。这,就是中国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携手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工程杰作。
今年4月,以坦桑尼亚国父尼雷尔命名的这座跨海斜拉索大桥正式通车,短短数月,它已成为享誉东非的城市地标。它连接着达累斯萨拉姆市中心和最大的半岛,承载着坦桑尼亚人民50年的梦想,彻底终结了两地靠摆渡往来的历史。而今,大桥两岸往返车行仅需数分钟,过去则需数小时。
记者探访武汉设计企业
达累斯萨拉姆
尼雷尔跨海斜拉索大桥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试桩试出地下溶洞,吓出一身冷汗重做地勘
作为坦桑尼亚全资筹建的重大工程,这座大桥从筹备伊始就备受关注。项目设计招标,埃及中标。设计方案出台后,埃及公司要求,一定要选择一家实力超级雄厚的施工方来共同完成。
中铁大桥局尼雷尔大桥项目经理刘涛至今想起当时试桩的一幕,仍感后怕。当时,设计方已委托当地勘探公司做了地质勘探报告。项目部按照监理批复的设计桩长,将55米的桩钻到50米深时,短短几秒钟,泥浆突然消失,现场工程师立即停工,发现地下溶洞群。要知道,地下溶洞是会继续发育的,如果按照之前的地勘报告,13个桥墩中,将有一半以上的桩基打在溶洞上,后果不堪设想。
地勘报告推倒重来。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地勘团队耗时3个半月,重新勘探,出具了新报告。施工团队按照这个报告,将桩长从之前的44米加到了76米,并用大量石料、水泥将地下溶洞填实,再进行桩基施工。从7天一根桩到14天一根桩,完成了桩基施工。
来自埃及的大桥设计者萨玛德·M·埃尔哈格,已70岁高龄。供职于埃及ACE公司的他说,这也是ACE与中国公司合作的第一个路桥项目。合作中,他非常尊重、认可施工团队的施工设计,正是中铁大桥局的专业水准,及时发现了最初地勘设计中的致命缺陷,通过加长桩的施工设计,最终规避了安全风险。
他感叹,4年多的合作中,中方工程师和技术员的专业精神让他印象深刻,他们虽然都很年轻,但建桥经验丰富,参与建设了多座大桥,让他非常钦佩。他很希望日后有机会与大桥局合作新的项目。
钢索设计强度令“美国人也傻眼了”
论跨度,尼雷尔大桥的设计跨度为200米,这在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大桥里就是“小不点儿”。他们承建的沪通公铁两用桥最大跨径1092米,位居世界第二。本以为这个项目是“小菜一碟”,却万万没想到,这座大桥建成后,居然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桥塔所用混凝土强度、单根拉索强度世界最大。
这两个“第一”背后,故事多多。当时ACE采用欧美标准来设计这座桥,以体现经济性和美观性。设计方案为双塔单锁面斜拉桥,桥塔不是通常的A形或H形,而是纤细的I形,“远看就像两根筷子,我们叫它‘独柱’。”刘涛说,设计师认为纤细桥塔更美,并以为“独柱”用材少,更节省,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造型缺乏刚度和稳定性,“独柱”不得不首次采用高强度的C72混凝土,以承受住桥面重量,“之前,这种混凝土只在实验室里实验过,从未大规模地应用于真正的工程”。
独柱的设计,同时还要求单根钢索数量必须达到160束,也就是说,需要把160束钢索并在一起形成一根,去拉起桥面。“160束是什么概念?全世界没人这么做,即便是最顶尖的美国芝加哥CTL实验室,也只能做到136束。”刘涛说。
施工要求,斜拉索强度确定后,必须取10米长的斜拉索,送到实验室完成200万次疲劳测试,以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材料的安全性。埃尔哈格至今记得,当设计方和承包商把一根160束的斜拉索实验交给芝加哥CTL实验室时,“美国人也傻眼了”。面对这一超级工程,该实验室最终决定放手一搏。在业主、设计方及施工方代表的共同见证下,CTL实验室通过调整设备,完成了实验,斜拉索施工方案通过,新的世界纪录也由此诞生。
“这里是非洲”,工程屡屡碰钉子
2012年2月19日,项目部一行10人飞抵达累斯萨拉姆,开始6个月的准备期。一到达市,刘涛“心里拔凉拔凉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基本都是双向两车道,道路拥挤。人口众多。更没想到的是,项目所在地处于一个小峡谷的一大片贫民窟附近,从上往下看,全是一座座4根木头撑起的小草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棚户区。
项目部原定3年完成大桥建设,没想到整体拆迁就用时一年半。而对面半岛是在开工两年半后才整体交给施工方,所有之前预定的工期全部延后。项目部副总经理李海宏介绍,搞工程的人最乐见大规模、长战线地一气呵成,但在这里,你会被现实磨成一个“慢性子”。拆迁进展缓慢,但工程不能停滞不前,只能改变策略。于是,2.5公里的一段道路,由于拆迁不到位,无法整体施工,只好铺一块、留一块,到最后完工,工期拉长了数倍。这让一向严格设定工期并按时完工的中方员工完全没脾气。“这就是非洲”,就连业主也这么安慰他们。
施工的艰难还在于,坦桑尼亚没有工业,“恨不得每颗钉子都要走海运从国内运到当地”。刘涛介绍,1万多吨钢筋、塔吊机、钢脚线、斜拉索等各种建材,分头从天津港、上海港、深圳港直航20多天后到达达市港口,再排队近半月,等待进港。
好不容易开工了,当地一年两次的雨季又带来诸多困难。每年4月至6月的大雨季、10月至12月的小雨季,暴雨下了停、停了下,不仅无法施工,还会破坏刚刚做好的半成品。有一次,两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将刚刚填好的10米长路基冲毁,只好从头再来。
在国内施工从来不是问题的供电环节,也状况频出。当地电力紧张,项目部不得不自备5台发电机,在桥面施工时自建发电房,确保建设、办公和生活。
唱着歌
奔向幸福彼岸
特派坦桑尼亚记者谷萍 宋磊
中铁大桥局尼雷尔大桥项目部,坐落于达累斯萨拉姆的海湾,毗邻繁忙的港口。站在项目部的二层板房走廊上,远眺百米外的大桥,银白色的斜拉索在阳光照耀下,与湛蓝的天空和海水相映生辉。
当地人对这座大桥的喜爱溢于言表。傍晚,桥上车流量不大,但过往行人不少。他们踱着步,在桥上新奇地东张西望,西沉的夕阳、远处的港口、桥上变幻不定的五彩装饰灯光,引来不少年轻人掏出手机留影。
一位年轻女孩看到我们一行黄皮肤、黑头发,主动微笑致意。几位当地小伙从我们身旁经过,更是大声喊出了中文“你好”。
大桥尽头,是坦桑尼亚第一座路桥收费站。阿拉伯建筑风格非常打眼,同样引来市民围观。不远处,几处酒吧传来喧哗声。随后,一群年轻人大声唱着歌,簇拥着走上桥头,向对岸走去。唱的什么,我们听不懂,但曲风欢快,令人不由得想要和他们一起摇摆。
在项目部采访的4天里,每天清晨都会被歌声唤醒,当地人会步行或跑步过桥,有的是路过,有的是晨跑锻炼。他们边跑边走边唱,仿佛成了民俗。
半岛上的维吉布给尼村是大桥通车后的直接受益者。村长马丁介绍,大桥已成为当地“名胜”,每天参观者众多,有八成村民在做观光客的生意,因此冒出不少便利店,包括餐饮、食品、电话卡销售等。还有村民买了摩托车,载客拉人。村子及周边的地价、租房价格上涨迅速。因为交通便利了,运输成本降低,半岛市场上的玉米、蔬菜价格下跌了约10%。
在达累斯萨拉姆,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对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的无比渴望。出入港口的双向两车道,每天从早到晚排满了集装箱货车长龙,一眼望不到头,车队半天挪动不了几步,好多司机干脆下车,在路旁树荫下乘凉。
即便双休,即便夜晚9时以后,这样的场景也依然上演。来达累斯萨拉姆快3年的项目部技术员潘志军感慨:过去当地人逢节假日是肯定不出工的,这一两年来变化好大,他们求发展的愿望越来越热切了。
记者手记
当地民调显示中国超过美英成最有影响力国家
坦桑尼亚:
特派坦桑尼亚记者谷萍 宋磊 通讯员张静 王斌
“在这片热土上,每个中国人都是大使”
特派坦桑尼亚记者谷萍 宋磊
访谈
在坦桑尼亚探访期间,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吕友清。吕大使介绍,坦桑尼亚现在率先在东非转型升级,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尤其是这4年来,它与中国在农业、农产品、建材、通讯、基建等领域全面加强经贸合作。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可谓机会多多。而在这片建设、发展的非洲热土上,每个中国人都是大使。
吕友清称,坦桑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进入非洲的最佳口岸与基地,堪称东非推进“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这里有口岸资源,政治稳定,没有党派、宗教之间的部落纷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4年来,该国GDP高速发展,平均达到13.2%,速度相当惊人。而中国是坦桑尼亚最大的贸易伙伴,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46.6亿美元。
正如我们在达累斯萨拉姆看到的情景,坦桑尼亚近年来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到处大兴土木。现任总统马古富力倡导的经济学其中重要一点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带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中国非常相似。
目前坦桑尼亚在建工程达50亿美元,其中80%的基建项目都是中国企业完成的,建成通车不久的尼雷尔大桥是中国建造代表作。
近日,坦桑尼亚财政计划部公布了政府2016/2017财年财政预算,在总额为29.5万亿先令(约合135亿美元)的总额中,除去7.9万亿先令用于支付国债外,剩下的21.6万亿预算中,基础设施建设所占比重最大,总额为5.47万亿先令,占到剩余预算的25%。
据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统计,目前坦桑尼亚有800家中资企业,很多基建项目招投标时,都有多家中资企业同台竞争。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吕友清倡导“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企业入园、商人入会,行为合规”,希望中资企业不要做散兵游勇,而应抱团生存。仅在达市就有十几个中国商会,吕友清广泛鼓励各企业按照产业布局、企业负责人的籍贯、兴趣等多个方面入会,目的是不要各自为政,相互消耗,而是抱团发展,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中坦文化的使者。
吕大使认为,40年前的中国和坦桑尼亚的经济条件非常接近,但工业化让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坦桑尼亚具有实现工业化的条件和能力,中国将把工业化的经验和技能转移到此。
他还特别提到,与西方国家认为非洲国家应进口产品保护其环境的观点不同,中国非常鼓励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坦桑尼亚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独立,才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本国农业的附加值。
吕友清还透露,不仅经济发展模式相似,坦桑尼亚还以中国为楷模,采取了和中国相同的治国理念。该国几乎和中国同时,反“四风”和开展群众路线,倡导公务员要勤政、爱民、走基层,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腐反贪行动。去年大选中,坦桑尼亚将“德勤能技”做为选拔干部的标准,全国上下倡导“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执政党从执委到中央委员,分批到中国接受培训。
他还透露,目前达累斯萨拉姆有两所孔子学院,中文越来越为当地重视。移民局、警察局等政府机构纷纷办起汉语学习比赛,机场人员自费学习汉语。据他所知,就连现任总理的儿子都在中国自费留学,坦桑尼亚首富的一对双胞胎年仅两岁多,就已经开始学习汉语。
项目经理刘涛至今记得,2013年夏天,项目部接待了多批来自达市高校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参观学习。一天下午,项目业主代表、时任坦桑尼亚国家社保基金会主席的卡瑞姆·马塔卡,与当地工程技术大学的学生座谈。起初,他用斯瓦西里语交流,后来改用英语强调:“我们坦桑尼亚向西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得到了什么?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转变观念,向东看了。”
卡瑞姆·马塔卡称,他们等尼雷尔大桥等了50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之前坦桑尼亚都是向欧美体系看齐,欧美公司称坦桑尼亚没有做这个项目的基本条件,没钱、没技术、没材料,这个项目至少要干5-10年。
2011年,时任总统基奎特要求启动该项目。当年,坦方组队来华考察,亲眼见证了在建的鹦鹉洲长江大桥、已通车的二七长江大桥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深感震撼,对中铁大桥局的实力充满信心。
国家工程部部长常务秘书约瑟夫·恩亚姆杭加说,经过国际招标,中铁大桥局和中铁建工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中标。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预算范围内完成任务,不仅成功建起这座大桥,而且配套修建的连通主桥和公路的立交桥,以及半岛上的国内首座路桥收费站,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施工期间,很多当地居民常常周末结队来参观。2014年,尼日利亚议会代表团在飞机下降时,看到了这座桥的塔柱,特地来工地参观。
坦方项目经理助理、引道工程负责人贾马尔·姆鲁玛也是技术工程师,来过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厦门、三亚、佛山等地。他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起点很高,而坦桑尼亚正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大好机遇。通过参与这个项目,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引入本国的过程,他非常骄傲。今年开斋节后第一天,他特地带上妻儿共6位家人,弃车徒步走大桥,感受这座大桥的美丽与便捷。
他还透露,大桥建成后,很多当地人到这个新地标拍婚纱照,还听说邻国有人从网上看到这座大桥后,将影像资料打印出来挂在家中作为装饰。
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介绍,在去年的民意调查中,中国首次超过美国、英国,成为坦桑尼亚人民心中最有影响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