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眼中的“武汉印象” 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更静了
投稿《武汉印象·2015》,市民创作更有新意,题材相较往年明显增多。各分卷征集负责人均表示,市民创作《武汉印象》视角更开阔,他们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记录新的城市年轮,这是今年投稿最大亮点。
高空看武汉,新地标多了
不少摄影投稿者瞄准武汉新地标,如光谷网球场、园博园、古田汉江桥、鹦鹉洲长江大桥等,多角度、多维度发掘这些新地标的美。
摄影爱好者李邹强今年50岁,在企业从事基础建设工作,工作性质让他对武汉的城市建设格外关注。今年春节,他花1.3万元买了台遥控摄影无人飞机,开始航空拍摄。
操控无人机并非易事,李邹强说,无人机受天气、风向影响明显,稍不注意,就会高空跌落,器材受损,得花钱修理。为避免拍摄事故,他苦练遥控技术多月,“学费”没少交。
“普通相机有局限,无法占据制高点,拍好武汉,要多角度、多视角去展现。”几个月来,李邹强的无人机频频飞翔在城市上空,拍下光谷网球场、古田江汉桥、汉秀剧场等城市新地标,从高空俯视角度,捕捉武汉浑然、大气的美。“从高空看武汉,太美了!原来武汉这么时尚、现代化”。
资深摄友郭贤乐今年65岁,为拍好园博园全景,去园博园30多次,多次登高楼,为园博园留下美丽影像。郭贤乐说,登高拍摄,视角更好,能表现风景的气势。“虽然我65岁了,但还爬得动,把武汉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我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书香气浓厚,温暖有人情味
散文卷投稿中,外地人投稿量增加,不少外地人、外国人写武汉感受,描写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有人情味的武汉。
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的马来西亚留学生陈有福投稿《武汉欢迎您》。来武汉前,传言让他认为武汉人“说话很大声”。去年他来武汉后,发现武汉人说话其实很温柔、贴心。
他第一次到达武汉时,天河机场一位工作人员给了他一个亲切的微笑说“武汉欢迎您”,让他倍感温暖。之后,他坐上出租车,一位女司机热情地与他攀谈,为他介绍武汉的好去处。其间她对朋友打电话时有点“激情沸腾”,但对陈有福,她始终表现得斯文有礼、友善细心。下车时,这位司机大姐微笑着说:“武汉欢迎你。”
“武汉人的可爱让这个城市多了一份汉式人情味,两句‘武汉欢迎你’就是我的武汉印象,一个好印象。”
福建人林文钦写散文《书香识武汉》。他最早是从郁达夫、韩少功、刘醒龙、王安忆等人的文章中了解武汉的。2004年后,他几次来汉,书香气浓厚是他对武汉最深的印象。在散文中,他描写读书人边啜饮咖啡,边品书;人们聚在一起谈论淘书心得;某家书店书架上琳琅满目;在书展上,文化名人、作家读者,围绕书展主题作着酣畅淋漓的演讲。“这就是武汉了,她可以让人在书香馥郁的气息中沉醉,在华丽光鲜的外表包裹中,沉淀下来的是文化温情”。
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更静了
随着“让城市安静下来”、建设“山水生态”城市成为新的城市“转型”目标,不少市民们发现城市更静、更优美了。
为投稿《武汉印象》,邓雳花4个月,创作油画《墨水湖畔的白鹭与野荷》,写实描绘自家门外的生态美景。邓雳说,近年来,他感受到武汉的人居环境提升明显。“初夏时节,成群的白鹭栖息于墨水湖畔,湖边很安静,能听到湖对面动物园的鸟兽叫声,感觉人不在城市中,如同回归自然”。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大学教授郑新元创作国画《慢韵》,画面中,人们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划小船、品茶读书,表现出悠闲的韵味。郑新元说,近年来,武汉更安静了,人们学会慢生活,阅读、下棋、远足成为风尚,标志着城市文化水平的提升。“‘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智慧”。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一冶退休职工禹季凯创作版画,描绘“飞虎将军陈纳德”。抗战期间,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与中国和苏联空军司令官共同指挥战斗,抗击日寇。画面中,禹季凯将陈纳德描绘得目光坚毅,表现出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心。“武汉曾是抗战名城,在我看来,抗战精神也是武汉精神,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为城市未来叫好
书法卷来稿大多扣紧时事,更贴近社会生活,题材包括长江救援队、地铁建设、犟妈易勤等。其中,“廉政主题”成为一个新的角度,市民从廉政、政务工作,看武汉之变,为城市未来叫好。
作为《武汉印象》主题创作,近日,武汉市书法家协会百位书法家参与“百廉石”创作。“百廉石”是一块重66吨的三峡河滩石,外观像一只巨大的警钟,意喻警钟长鸣。书法家写下风格各异的100个“廉”字,并被雕刻于石面,以表现“清风作伴,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主题。本月18日,“百廉石”在武汉江滩揭幕,成为全国首块以廉洁文化为主题的户外石雕。
“‘廉政主题’很好,百位书法家无偿创作,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儿。”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黄德琳表示,反腐倡廉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武汉印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此为主题,彰显城市的进取精神。
陈祖刚工作于武汉电视台,业余研习书法,他创作书法《电视问政》投稿《武汉印象》。陈祖刚见证了《电视问政》的发展之路,并对成果深有感触,他书写下:“全面监督,倒逼实干,为民守责,百姓点赞”,作品中,陈祖刚以文字赞颂《电视问政》。
书写这件作品,陈祖刚花了两个多月,从20多张成稿中选出一张投稿。“《电视问政》见证了武汉政务工作的提升,有监督就有动力,这预示着,武汉会越来越好”。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