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位白求恩“老乡”来鄂义诊 对中国患者爱吃药不解
昨日,红安县高桥镇来了群金发碧眼的洋医生,引来300多位村民排队接受义诊。
原来,76年前,白求恩大夫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在武汉停留期间,曾在汉阳的一所医院为抗战中受伤的军民做了七天手术。为了纪念白求恩逝世75周年,加拿大白求恩协会的24名加拿大医护人士“重走白求恩之路”,来到武汉白求恩当年曾经工作过的武汉市第五医院,并与该院医护人员一起前往红安县开展义诊活动。
单独诊室 专家一对一面对病人
昨日上午10点40分,在红安县高桥镇丝宝中心小学,村民们在操场上排起了长队,等待着来自加拿大的专家们给他们看病。“听说外国专家来义诊,我走了一里路,早上6点钟就赶过来了。”68岁的红安县高桥镇独山寨村村民杨有才排在队伍的前面,当他来到就诊台前时却满腹疑惑,专家们并未直接给他看病,而是一边问问题一边填写着一张调查表,而且感觉问题好像跟自己毛病没啥关系。“你抽烟吗?”“每天抽几支?”“你知道吸烟会危害健康吗?”“你有没有吃中药?”……
填完表,专家们让他拿着调查表在第一间教室门口等待。教室门上写着“护士站”,门口站着一位加拿大女士,名字叫玛格丽特·麦肯齐,她露出和蔼的笑容跟杨有才握手。旁边的翻译告诉他:“需要排队,出来一个才能进去一个。”
过了好一会才轮到他,他一坐到就诊台前,护士嘉路安·舒尔茨就开始为他做详细的体检:包括测血压、血糖和心跳等等。随后,工作人员罗恩·麦肯齐根据检查结果,将他带到了最后一间教室门口让他稍等。门上写着“心血管”。
5分钟后,杨有才进入诊室,见到了面带微笑的加拿大心血管专家约翰·杜卡斯。他这才弄明白,原来前面的填表和体检都是在分诊,真正看病的时候医生和病人是一对一的。“跟以前义诊,大家挤在一块看病太不一样了。”杨有才笑着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跟以往义诊不同的是,诊室占据了两层楼,每间教室都有不同科室的专家在坐诊,病人通过调查、体检分诊后,由专人带到相关的科室诊室门口等候,等前一位出来后才能进入。“外国人的就医习惯不同,他们很看重病人隐私,都是单独诊室病人叫号挨个进去看病,义诊也不例外。”医疗队副队长谷世安说。
注重问诊 检查前先提几十个问题
“外国专家问得咋这过细?”就诊期间,杨有才偷偷问旁边的工作人员。在整个看病过程中,在翻译的帮助下,约翰·杜卡斯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询问杨有才的情况。“你哪里不舒服?”约翰·杜卡斯一边认真地看调查表,一边询问。“脚疼。”杨有才问答说。“什么情况下疼,比如走路还是坐着?”“走路疼得厉害些,坐着的时候稍微好点。”“疼痛是从腰上、背后还是大腿开始的?”“腰。”“每天都疼吗?”“有时疼有时候不疼。”“有没有吃药打针?具体打了多少针?”“打了20针。”“疼痛有没有好一点?”“没有。”“你最近一次查血压是什么时候?”“去年。”
……一连串的问题结束后,约翰·杜卡斯给杨有才做了一些检查,最后告诉杨有才,他的脚疼可能是脊髓炎引起,需要进一步检查,此外,他的血压很高,需要服药控制,同时还要定期检查。诊疗结束时,约翰·杜卡斯仍再三嘱咐杨有才:“服药十天后,一定要复查。”
记者发现,询问病人情况是外国专家们非常重视的诊疗手段,每个病人从登记调查表开始到就诊结束至少要问答30个问题,其中包括很多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家族病史,比如“你每天早上几点吃饭?”“你每天睡几个小时?”“你的父母、兄弟或姐妹在60岁前曾有过心脏病突发吗?”等等。
由于问诊需要大量时间,而且专家们给出诊断非常慎重,所以看病的速度相对较慢,约翰·杜卡斯一上午仅看了十位患者,其他的专家也差不多。“我已经加快速度了,在加拿大可看不了这么多病人。”他笑着说。
医生疑惑 中国患者为何爱吃药
约翰·杜卡斯说,从接诊的病人情况可以看出,武汉医疗水平很高,很多重症病人在之前都曾去过武汉的医院就诊,而且医生的诊断都很正确。但令他觉得奇怪的是,比起其他的治疗方式,患者们好像更信赖吃药。
55岁的夏先发有10年吸烟史,杜卡斯测量了他的血压,并对其心脏进行检查,发现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夏先发说:“3个月前我感到胸闷,突发心脏病,到武汉的医院进行了检查,发现我有严重的冠心病,因此住了8天的院。”他的妻子将带来的病例及检查片子拿出来给杜卡斯看。杜卡斯发现当时武汉的医生建议夏先发做心脏搭桥手术,但病人要求出院,让医生开了一些控制性药物。现在他每天要吃8种药。
杜卡斯说:“这种情况在加拿大也会建议做心脏搭桥手术,武汉的医院所做诊断非常正确,开的药很好的控制住了病情的发展,但想要痊愈还是要做手术。”
耳鼻喉科的路德曼医生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60岁胡婆婆鼻子有点不通气,经过检查后,路德曼医生诊断她只是有点感冒,只要回去多喝点开水就可以,但老人却要求医生给他开药。“药物如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健康。”路德曼医生说,经过再三劝说,老人才终于作罢。
链接
白求恩率队援华 第一站就是武汉
白求恩的事迹早已深入人心,但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位加拿大着名胸外科医学专家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站,就是武汉。他在武汉停留月余,挽救了众多生命。
1938年1月,白求恩大夫率领的援华医疗队从温哥华出发,取道香港抵达武汉,欲借道前往前往延安。时值武汉会战前夕,日寇对全城进行昼夜轰炸,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与其助手加拿大女护士琼·尤恩在汉阳高隆庞医院 (今武汉市第五医院),工作了一周,为伤员截肢、止血、取弹片,挽救了众多生命。现在的武汉市五医院体检中心就是高隆庞医院旧址。
根据琼·尤恩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的回忆录《在中国当护士的岁月(1933—1939)》描述:“到武汉的第二个星期,白求恩来到汉阳的一所教会医院,冒着生命危险与医疗队成员一道抢救伤员,候诊室里挤满了上次空袭时受伤的人员,整个大厅里放满了自制的担架……白求恩大夫忙于截肢、止血、取出弹片等等,血腥味钻进鼻孔便长时间去不掉,但当时,我们都顾不得这些。”
依据这段珍贵的历史,武汉市决定在高隆庞医院旧址建设一座白求恩纪念馆。2010年武汉白求恩纪念馆建成,并由武汉市卫计委授牌成为武汉市医德医风教育基地。今年8月,应武汉市卫计委的邀请,“白求恩生平展”在结束加拿大、北京的巡展后来到武汉,并落户武汉市第五医院,常驻展览。白求恩纪念馆成为全国首个白求恩精神学习基地。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