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战“疫”】医学科研攻关助力疫情阻击战

12.03.2020  01:50

新闻网讯(通讯员曾德军、童欧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学部科研工作者积极总结、开发新冠病毒诊断治疗方法,努力用更多硬核科研成果助力疫情阻击战,为疫情防控持续注入高校科技力量。    

2月7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JAMA 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的文章,该论文由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教授联合医院感染科以及急诊科进行多学科协作完成。该论文首次通过大样本的病例数量,首次全方位总结了患者的病程特征、临床表现、治疗效果、重症患者与非重症患者之间的差异以及预后。

2月12日,中南医院张元珍教授、基础医学院侯炜教授及北京大学杨慧霞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Lancet 在线发表题为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rauterine vertical transmission potential of COVID-19 infection in nine pregnant women: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medical records 的研究论文,揭示SARS-CoV-2不会发生垂直传播,该成果对制定COVID-19感染孕妇的产科治疗原则提供了可行性帮助。    

2月14日,健康学院张志将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JAMA 发表题为: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Hospitalized Infants Under 1 Year of Age in China 的研究论文,揭示新冠病毒可能更易感染女婴。论文建议,鉴于1岁以下的婴儿不能戴口罩,且所有受感染婴儿均发生家庭聚类,因此在照顾婴儿时需要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

3月3日,药学院刘天罡、人民医院李艳、余锂镭等教授,武汉臻熙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总负责人付爱思博士等联合团队将在预印版平台medRxiv发表题为《纳米孔靶向测序精准全面检测新冠病毒以及其他呼吸道病毒》的研究论文。他们创新性开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大幅提升病毒阳性检出率,并能实现当天同时检测新冠和其他10大类、40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并监测病毒突变,其高敏感性、高准确性、高速度性和操作便捷性,对尽快确诊疑似病例、助力疫情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3月4日,基础医学院医学病毒学研究所杨占秋教授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这是他接受该报的第二次专题采访。他以一个武汉本地病毒研究专家的视角,阐述他眼中笼罩在新冠病毒身上的种种疑惑,并就病毒变异提出自己的看法:“病毒变异对追踪传播路径及来源的确是帮助。新冠病毒发生的突变,对疫苗设计有很大意义,对疫情诊断也很有价值,这将使疫苗和诊断试剂在设计上变得更加精准。

在这场重大“抗疫”斗争中,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悉,针对疫苗、药物、致病与防治、公共卫生等基础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目前医学部多家单位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