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青年派】我不是“学霸”

20.12.2018  17:02

策划:肖珊

统筹|协调:吴霜

出品:党委学生工作部、武汉大学报社

撰文:杨旭浩、孙东泽、陈玲钰、王钦钰、曾佳玲、赵思逸、吴霜

题图制作:吴彤

供图:金晓庆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榜样珞珈”颁奖典礼上,一段短视频《我不是“学霸”》火了。这个短视频展现了获奖学生并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他们在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菲成绩。

比如:行走多国开展调研,致力为世界人民健康事业做贡献的杨旭浩;绩点3.97、物理学“四大天书”两门满分一门99分,大二已经投出一篇SCI论文的孙东泽;大学四年勇于尝试,想做到的全部都实现的陈玲钰……学子们交出的傲人“成绩”单,引得一片赞叹。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感叹“江山代有人才出”,还笑称已把学霸学生的成绩单拍下来,准备用来激励自己的女儿。

校长窦贤康对这些学生们表示祝贺,希望他们勇于肩负时代责任,常怀感恩之心,树立报国情怀,锤炼报国本领,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旭浩:从珞珈山到赞比亚

我是杨旭浩,健康学院全球健康专业2015级学生。

因为2014年媒体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报道,我开始了解传染病、公共卫生和全球健康这些领域。在全球化的今天,病毒得以快速扩散到更广大的地区。政治边境不再是疾病传播的障碍,传染病已是无国界的威胁。也正因如此,当我看到武大开设了全球健康这个全国唯一的专业,我便对它情有独钟。这个专业很符合我对减少健康不平等、促进全人类健康事业的追求。

但是,我的大学一开始并非称心如意。不知因何缘故,我没有被第一志愿健康学院录取,反而去了经济与管理学院。那是一段十分失意的新生生活,面对失去兴趣的专业,我的成绩也不太理想。我不是“学霸”,因为我确实有过特别“学渣”的经历。

多亏了武大人性化的转专业制度,我可以有机会在大一下学期再次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现在到了大四,我从没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因为在过去三年里,健康学院给予了我很丰富的科研训练和国际交流的机会。我从一个“学渣”,变得居然可以自信地站在今年“珞珈榜样”的舞台上介绍自己的专业。

本科期间,我获得过三项奖学金,完成了三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四项国际交流项目,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到昆山杜克大学春季学期学习;累计发表了七篇SCI论文,在美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会议和公共卫生亚太学术联盟会议上进行了三次论文展示;我不仅在赞比亚大学完成了一项大学生健康行为研究,还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参加了社区健康调查。

三年的学习中,我发现了自我发展更大的可能性。在此之前,我根本没想到自己有机会出国,但现在,我坚定了到美国读研和以后到国际组织参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目标。我开始关注跨国健康问题,对研究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和解决方案十分感兴趣。我也有机会接触到跨学科领域的知识,从人类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到生理学、微生物学、系统解剖学这些基础医学课程,我深刻感受到:在健康科学领域,更需要人文关怀和交叉技能。

其实我的成绩一直有波动,也曾有过“挂科”的恐慌。高中是文科的我对于统计、化学这些理科知识一直不太擅长,再加上参加科研项目,就算我放弃了一切社团和学工活动,学习时间也十分紧张。即便是放弃了保研机会,也会在申请季生出“失学”的担忧。这三年可以说是靠着目标的警醒,一项项地咬牙坚持完成清单上申请条件的任务。我不但坚持了英语双学位的学习,也用完了及格重修的十个学分。每一个成绩和经历都是为大四这年的留学申请做铺垫。幸运的是,在大学期间,我还实现了一直渴望去非洲的梦想。“珞珈榜样”让我感受到武大学子如何让坚持梦想不再陈词滥调,而学校给我的赞比亚交流机会,指引了我人生价值的奋斗方向。

2017年2月,我有幸成为目前国内第一批去赞比亚学习交流的五名同学之一。我还记得,赞比亚三军总医院院长马尔杨古准将,带着我们参观了医院环境,向我们介绍中国政府捐赠的包括CT、B超在内的医疗设备,还说赞比亚病人都很喜欢、很尊重中国医生。院长对赞比亚医疗情况的坦诚和担扰让我很意外,我直接感受到这个国家虽然自然环境宜人,社会治安安稳,但是卫生系统还是十分脆弱的。学习全球健康,就是要认识并铭记健康资源不平等、不发达国家仍在遭受医疗短缺和疾病爆发威胁的这一事实。有些地区的病人依然无法得到足够疗程的抗结核药物,有些地区的医院甚至依然没有充足的抗感染保护装备提供给医生。

在赞比亚我认识了最好的朋友Sondashi,他是赞比亚医学院六年级的临床医学生。我们一起对当地小学生进行了疟疾筛查调查。他的亲切友好让我十分感动,不仅帮助我完成了400人样本量的大学生健康行为问卷调查,更让我的赞比亚之行充满乐趣。医疗卫生条件的脆弱、文化障碍、社会冲突也许让很多人对非洲望而生畏。但是在赞比亚,我却收获到了珍贵的跨国友谊。为了调查当地农村家庭健康情况,我走进了利文斯顿一个农村,与当地人民交流,了解他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了解他们对卫生资源的需求,这一次经历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健康追求对每一个家庭的重要性。通过这一切,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能够利用到全球健康专业知识的地方太多了。帮助更多范围的家庭和他们的孩子享受到可靠的、公平的、具有成本效益和价格可承受的卫生保健服务,是多么具有社会价值的一件事。

我在赞比亚认识的每一个朋友,见到的那些孩子的笑容,一直激励着我对全球健康专业投入更多的精力,争取走向远方再回赞比亚,去到世界各地需要健康促进的地方,做出更多的关怀和更实际的帮助,通过研究卫生政策、健康决定因素和干预措施以及健康教育等,为落后地区的人们争取更优质的卫生资源。

在武大的三年让我有了更长远的视野,成绩并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旅途中行经的一个驿站,要让自己找到自我的追求,这如同给自己准备行李,能够持续前行。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好,进入新的境界。即使在嘈杂浮华的社会,仍然维持精神向上。学习、观察、思考、自忖、修整、坚忍、豁然、洞明……在个体的跋涉中,持续给他人和社会带去增益和能量。

 

孙东泽:当我开始仰望星空

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刘慈欣

当儿时的我开始仰望星空,一条在弯曲的四维流形里匆匆划过的世界线似乎就已经被确定,因为他知道,他将成为一个哲学和科学海边的拾贝者。

说是与生俱来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想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夙愿确实很早就根植于脑海。然而天上的星斗对我来说遥不可及,我最先接触到并且令我沉醉的伴侣是地上的星星——那是通向星空的阶梯。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但是于我,读书的第一驱动或许更为纯粹,那是一种执念,“一种什么都想理解的渴望,或是野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谈治学的第二境界,对于万千在科研路上漫漫求索的“淘真理者”,最是恰如其分。

读书于我,最主要是钻研和积淀。我们少时也曾“望尽天涯路”,而独愿成为真理最卑微的仆人。所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对我而言乃是立身之本。世事再浮华,心里也当容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潜心钻研,踏踏实实做学问,即便不能取得震古烁今的成果,至少也当“为往圣继绝学”。

读书,也是与大师的一场跨越时空维度的灵魂上的交流,即便这样的交流有时可能是令人沮丧的。十八岁读克莱罗的《关于双重曲率曲线的研究》,十九岁读泡利的《相对论》,站在与自己同龄的大师面前,我的内心不管算不算得出波动方程都不可能是毫无波动的,与其说这是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崇敬,不如“相形见绌,自惭形秽”更为贴切。但是正是这样的沮丧,时时鞭策着我更广泛地阅读,更深入地钻研,久而久之,曾经晦涩的定理变得轻车熟路,甚至偶尔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般的灵光乍现。

读书,也是在打磨双眼,让我能用更锐利的目光从不一样的角度审视世界。以哲学的角度审视科学,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社会,拓宽视野,积累智慧,融会贯通,终成体系。渐渐地我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这样被理解,原来知识可以如此和谐。

当然喽,读书也可以是一种娱乐,是一场毫不逊于电影、音乐的独一无二的感官盛宴。与影视作品相比,视觉表现力的缺失给读者营造了无限的再创作空间;与音乐绘画艺术相比,更强的思想表达能力无疑增加了作品的可观赏性,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休闲的不二之选。无论是快餐文学,还是经典巨著,一部好的作品总可以在激发无限遐想的同时给读者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人回味无穷。对于我而言,现在头发还没掉光的主要原因说不定就是因为每天推公式、写代码之余都抽时间翻翻小说(科幻为主),给功率过大的脑子来个冷凝呢。

读书给了我太多收获。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读二十四史,虽然到初中结束只读完了前四史,但这也让我对这个国家和她源远流长的文化、厚重的历史有了认识;同时我大量涉猎先秦诸子的著作,虽然彼时年幼,在理解上太欠火候,但是老、庄的人生态度仍然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时,家里各式各样的少儿科普杂志无疑是我的最爱,或许正是它们让我对宇宙和星空着迷,并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于是自高中起,家里开始被天文和物理书填满,那便是我科研之路的起点。大一,广泛的阅读让我知识量倍增,除了成绩名列前茅外,各种竞赛奖项也拿了不少,而且还因此获得了2017-2018学年度武汉大学的“十大借阅之星”表彰。前路漫漫,今后更应砥砺前行。

近日,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发了一篇推文“致诺奖得主:低报酬、超工时,为什么我们要追求科学事业?”。这是一名大学生写给诺奖得主利昂·莱德曼的信,我部分摘录如下:

我工作努力,学业不错,但至今未能显出任何真正有希望的成绩。我虽已尽了全力,但看来也只能落在平庸之辈中间。我常自问:为什么我要设法进研究生院去苦苦求读,然后进政府研究部门或其他学术研究机构?顶多就是发现一两件别人也可能发现的东西。我何不只拿一个学士学位,然后去当个保险统计员,九点上班,五点下班,工资还很高。

我想这同样也是广大在科研路上漫漫求索的学生们最大的疑虑。对此,利昂·莱德曼先生给出了这样的回复:

今天,任何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或工程师,即使成绩平庸,也都能确保就业,并得到相当不错的工资。但我认为,你必须问自己,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假如你能想象出,一早醒来就急迫地以渴望的心情去工作;假如一连三十多小时工作,你是热情地奉献,而不是切望得到超工时报酬;假如你是在工作中寻找真正的乐趣,而不管一周工作四十还是七十小时……假如你在学术研究过程的繁琐劳动中努力奋斗并且取得了胜利,那你就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立刻,你就会成为令人敬畏的传统和大师——牛顿、法拉第、爱因斯坦、费米……中的一部分。

从事基础学科的研究跟很多行业相比确实低报酬、超工时,但是对我来说,如果大半生的工作都只是为了赚更多钱的话,那人生即便是有机会享受很多短暂的快乐,恐怕终究还是乏味的。钱买不来持久的快乐,也掩盖不掉永恒的空虚,从事科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解放,是踏向星辰的征程。

在求索之路上,我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因为对所学的热爱和广泛的阅读,我的学习成绩始位列专业第一,并且多门课程获得满分。其中,物理系最难也最为核心的四门必修课“四大力学”,我在已修的三门课中取得了两门满分、一门99分的成绩。此外,我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分别在大一、大二两次代表武汉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并且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美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求索当然也少不了实践。大一暑假,我参加了上海应用物理所的暑期科研,积极探索前沿领域,受到了物理所老师们的好评。目前我在武汉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从事理论与计算的研究,已有一项成果投寄SCI核心期刊,目前待发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之路往往是寂寞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正是这种痛苦赋予了生命意义。正如爱因斯坦在我们这个年纪时所说:“竭尽全力的精神劳动和对上帝的自然界苦思冥想,是将要引导我通过此生一切忧患的天使,他们安抚我,激励我,虽然严厉无情。

 

陈玲钰:经营自己,经营生活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对保研、科研、GPA这些都一无所知,大一的生活以开心为主,学习仅仅停留在做完作业的程度,学习态度是比较佛系的。第一学期结束后,发现自己均分居然在年级前10%,这才来了信心和兴趣。

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是我们专业最忙的时候,当时正在学被称为“电气四大天书”的模电,刚巧学生工作也很忙。为了不耽误专业课,我每天都定日学习计划,根据上课的时间地点科目,安排各时间段自习的教室和科目,保证下次课之前消化完上节课的内容,滚动复习前面的知识,这使得我即使考试密集也毫不慌乱。

大学的学习成绩自己还算满意,2015-2016学年获电力探索奖学金;2016-2017学年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甲等奖学金、三好学生;2017-2018学年获雷军奖学金、武汉大学甲等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连续两年综合排名年级第一(1/328)。作为队长结项“磁场共振式无线充电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国家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作为队员结项“基于激光定位技术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定位导航技术研究”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连续两年参加电工数模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2016年11月,我加入武汉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二期培训班,辅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双学位。在这里,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理论知识,一起参观红色旧址,一起下基层;接触到了众多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们上课旁征博引,让我拥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我认为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不只是课本知识的学习。学史,使人通透;学哲,使人睿智;学法,使人清醒。我们要不断拓宽知识面,锻炼思维能力。我喜欢武大的自由氛围和人文底蕴,选修不同领域的公选课,蹭蹭其他院的专业课,听讲座看报纸读诗歌,甚至可以和大循环师傅聊聊他手边放着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有时还会参加一些教育性较强的文体活动。许多离开学校以后需要不小的经济成本才能获得的学习资源,现在都唾手可得,这是我们需要珍惜的。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但也只是主旋律而已,不是全部。一所好的综合性大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无论你想做什么想学什么,它都能为你提供平台和资源,所以要学会利用这些平台和资源。若说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就是这四年尽情尝试。

对我来说,团支书是大学生活的开端。任团支书期间,我带领支部在年级四次团会评比中斩获三次第一、一次第二,多次参加校级思政超市活动并获奖,所在支部获评校优秀团支部。第一次带领一个集体,第一次负责一个活动,让我体会到了责任的含义。

学生团委副书记是我大学生活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加入院分团委学生会,从部委到学生团委副书记,一路收获太多美好,举办大型活动享受紧张与成就,遭遇挫败后的失落和泪水,运动会上一水儿的“电气红”呐喊“武大电气、中国电力”,开完会部门一起吃着水果聊天……就像木心先生所说:“好事坏事,过后谈起来都很罗曼蒂克。

现在,我担任新生班主任助理,认识了一批聪明、礼貌坚定、努力的00后。我喜欢回答他们的问题,我想也是我对过去三年的反思,陪他们一起参加活动,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忙碌而自由的大一。

大学期间,我总共参加过8项社会实践,其中4项获评湖北省三下乡优秀团队,一项获评团中央“千校千项”、未来网“最美中国发现团队”和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Essential大奖。

记得去年参加武汉市“新青年下乡”,在江岸区挂职,助力红色物业。每天穿梭在老旧小区里,眼前走过的是端着热干面的西装白领,耳边听到的是地道的武汉话。站在黑黢黢的筒子楼里眺望高大的写字楼,下班后五分钟就走到了繁华的商业街,欣赏着江岸区独特的风景。我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日记最终被《新青年下乡日记(第一辑)》收录,我本人也前往新青年下乡分享会分享经历与感受。

这几年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应该就是想做的都尝试了,想做到的也都实现了。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487期3版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