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珞珈山之三:十八栋 珞珈山上的仙山楼阁

11.08.2014  00:14

作者:陈丽霞 

很多人都知道武汉大学的樱花,却极少有人知道珞珈山上的“十八栋”,这些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英式田园小洋楼被满山的绿树掩蔽着,也被历史的烟云湮没了。  但这里积淀了那么多有关中国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史、学术史息息相关的历史信息,注定要成为后人永远探寻、追忆的胜地。 

大师是大学的财富,如同珠玉需置于宝匣,大师们的住处也应是不同寻常和独具人文底蕴的。珞珈山“十八栋”就是这样的房子。它是武汉大学大师云集的地方,是珞珈山上智慧的渊薮。 

风华绝代

位于珞珈山东南麓的“十八栋”,是武汉大学第一教职员住宅区的俗称。始建于1931年,次年建成,属于国立武汉大学一期工程建筑。

在风雨飘摇的三十年代,极富首创精神的王世杰校长,为了实现筑巢引凤,建楼以引进大师的理想,决定修建这片住宅区。第一批修建了18栋,后来数目虽有所增减,但武大师生仍习惯称这里为“十八栋”。

十八栋”建在海拔110多米处的山腰,面朝东湖之水,具有异域风情的建筑与山上的樟、栎、松、柏相互映衬,似乎又暗合了士大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居住理想,东方的儒雅、西方的浪漫就这样巧妙地融为一体。郭沫若曾称其为“蜂窝水涡”“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教书的人,是有福了。

十八栋”建好后,前前后后共有几十位学者入住这里,他们都是“教授中的教授”。叶雅各、杨端六、陈源、刘秉麟、查谦、刘永济、刘博平、汤佩松、袁昌英、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等都曾入住“十八栋”。

在这里,学者们的事业与新栽的小树一起生长,既给年轻的武大带来了莫大的声望,也为珞珈山滋生了葳蕤的人文绿荫。很多人垂青这片人间乐土,能够住在这里不光是舒适、气派,更重要的是名份。与此相关的两个小故事在武大师生中广为流传。

据说,受文学院长刘永济之邀,著名历史学家吴宓于1946年到达珞珈。“夫宓在武大,既不能与一区仙山楼阁(指“十八栋”)之贵家世臣,同处共乐(见吴宓日记)”,就因为不能入住十八栋,这位吴大教授怏怏不欲久留,辞别而去了北大。

而生物系的高尚荫教授,他30年代就在“十八栋”居住过,1945年去美国研究病毒学,1947年回校后仍然想继续住在“十八栋”,由于没有空房,他甚至向武大申请在这里再盖一栋房子,规格小一点都行。

优雅岁月

居住在“十八栋”的教授们月薪约400块大洋,相当于普通员工的几倍,堪称白领贵族。所以他们就在山顶上开创了一种寻常人难以想象的优雅生活。

珞珈三女杰”之一的苏雪林回忆,当时教学区在老斋舍一带,从珞珈山南麓到老斋舍,以正常步速计算,至少需30分钟,且一路翻山越岭。为了让住在18栋的名教授们轻松上课,学校专门开通了定时往返的交通车。这在当时实属豪华。须知,解放初期全武汉市总共只有150辆汽车。在上世纪30年代学校有此壮举,令人震惊!

曾在“十八栋”居住过的皮公亮校友回忆,当时山上的小洋楼基本格局相同,真假四层。一楼为厨房、杂物房和厨师房,二楼三间为书房、餐厅、客厅,三楼为三间卧室,四楼堆放杂物。电话、冰柜等一应俱全。厨房的炉灶烧白煤,炉膛有盘状水管,可以为三楼洗浴间提供热水,这在当时中国是为数不多的。

作为“十八栋”时期 “小伙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说,那时武大有自备水厂和电厂供水供电,到晚上10时半准时停电熄灯,加之当时学校禁止打麻将,也就没有什么晚间活动了。平时的业余生活,有的教授爱到磨山打猎,那里有麂子和野鸡,叶雅各就有杆双管猎枪。

属于两位名门之后的儿时记忆有很多,春捉蝌蚪,冬打雪仗,夏粘知了,秋采野果。青梅竹马中,有的教授结成儿女亲家,如叶雅各的儿子叶绍智和钟心煊的女儿钟芝明、皮宗石的儿子皮公亮和刘永济的女儿刘茂舒,都是在“十八栋”长大,缘定终生。

风云际会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武汉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1938年,国立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珞珈山校园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在地。而“十八栋”则被辟为特区,周恩来、郭沫若、康泽、黄琪翔等许多国共两党要员入住这里,同期,蒋介石也入住与“十八栋”另一侧的半山庐。

在靠近山顶位置的第19栋,是周恩来故居。1938年5月至9月,周恩来入住这里。年方四十,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长江局副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在这里组织领导抗日宣传活动,在武汉大学发表重要演讲;给军官训练团授课,宣传持久战战略方针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会见国民党高级将领、民主人士、文化界和新闻界知名人士,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共商抗日大计。

相传,周恩来在武大校园散步时,常会遇到诸如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等能左右中国时局的大员,彼此相谈甚欢。据周恩来当年随行工作人员童小鹏回忆说:“那时周恩来同志和蒋介石都住在武汉大学珞珈山上,经常会在散步中遇到。

这一年,国共再度合作,开办珞珈山军官训练团,蒋介石任团长,周恩来亲自讲课,传授游击战法,宣传持久战战略方针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珞珈山军官训练团共开办两期,既发挥了大学这一场所的教育功能,又延续了黄埔合作、克难救国精神。

而在周恩来故居斜下方的第12栋楼,则是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曾居住过的。郭沫若故居旁边有一条石阶小路,武大人亲切地把它叫做“恩来小道”。这条路在郭沫若的回忆中也有记述:“周公和邓大姐也住到靠近山顶的一栋,在我们的直上一层,上去的路正打从我们的书房窗下经过。

从1938年4月至8月,尽管郭沫若在武汉大学仅仅住了4个月,但给郭沫若留下了一生中居所最为满意的回忆:“有这样的湖景,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

2013年,武汉大学已将包括周恩来故居在内的珞珈山“十八栋”打造成为“武汉大学历史文化教育基地”,武汉大学国学院、台湾研究所、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中部发展研究院等一批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入驻这里,拭去尘埃的珞珈山“十八栋”再度熠熠生辉。

(稿件来源:《楚天都市报》2014年8月8日 本网编辑:邢知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