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资讯快递
湖北鹤峰屏山躲避峡水质清澈 船似浮空中
3月28日,游客在躲避峡坐船游览。清澈见底的河上,船如浮空中。
鹤峰县屏山村躲避峡蜿蜒而出,只有一座石桥连接两岸。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摄
四川日报讯 躲避峡位于湖北省鹤峰县容美镇屏山村,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容美土司爵府的天然护城河,当地人说,或因有利于容美土司躲避而得名。躲避峡谷深达百余丈,宽不足六七丈,全长18公里,峡谷两岸皆为斧斫刀劈般的百丈绝壁。清诗人顾彩游历容美,由力士背负上屏山。他在诗中叹道:“蜀道难,其难未必如屏山!”
如今,尚处于原生态保护之中的躲避峡,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只在前来探秘的摄影镜头里,被掀开一角神秘的面纱。
出“污泥”如何不染?
湖北日报讯 记者邓洪涛
污泥围城,国人头痛。
襄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朱慧也头痛。襄阳污水处理厂历史上形成的约20万吨污泥就堆在鱼梁洲上,似小山。一下雨,污泥就被冲进汉江,国家、省环保部门多次督办、问责。
两年时间,堆积如山的污泥被“吃”掉。
2013年11月11日,当朱慧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站在联合国第19次全球气候变化大会讲台上,向全球推介襄阳污泥治理经验时,他感受到了“污泥杀手”带来的自豪。
国家住建部副部长陈大卫亲赴襄阳调研后评价:“垃圾全消纳,资源全回收,过程全绿色,能源全平衡,经济可接受。”
去年12月,朱慧和梅礼元的身影又出现在全国住建厅厅长会议上。
国新天汇立志,3年内,建设15个左右污泥处置工程,形成年产300万吨固体废弃物环保处置核心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
治污之路有启示。
一个偶然机会,国新天汇董事长刘静发现了污泥中有机质的市场价值。
借智。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建立了“湖北省固体废弃物环保处置重点实验室”和“生物质能源研究发展中心”,并很快形成14项专利。
14本专利和实验室里的“样品”并不被市场接受。
该市发改委、环保局、建委分头申报,该公司拿到国家有关部门的24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襄阳市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先试用,每年给予1000万元左右资金支持。
科技成果转化有时就像游泳,只有先下“水”了,才能学会。在不断地试验中,该工艺技术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变。
襄阳市也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每吨污泥处理费从过去的450元/吨降到254.53元/吨。每年减少碳排放8.5万吨,可替代燃煤约5500吨。
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每一步都是“惊人一跳”,在充满未知的世界里,需要大量发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企业家和有形之手的力托。
出“污泥”而不染!留给我们的岂止是赚了多少钱?
襄阳“污泥杀手”新工艺进军全国
——“吃”进污泥,“吐”出甲烷和有机碳土,甲烷提纯后可作的士燃料
湖北日报讯(记者邓洪涛)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摇身变成生物质天然气。这项被业内称为“污泥杀手”的新工艺在襄阳产业化运行两年后,首次打进安徽合肥市场。
26日,记者在合肥市污泥资源化利用工程施工现场看到,土建工程已开始施工。湖北国新天汇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梅礼元介绍,该项目每天可处理600吨污泥,投产后所产生物质天然气至少可“喂饱”千辆的士。
这是国新天汇自主研发的“有机固体废弃物与污泥综合处置工艺”首次冲出湖北、进军全国污泥处置市场。
据介绍,该工艺是将城市污泥经高温杀毒之后,置入生物菌种,生物菌种“吃”进污泥,再“吐”出甲烷和有机碳土,甲烷提纯后作为的士燃料,有机碳土则成了园林绿化肥料。
国新天汇襄阳基地现在每天可吃掉300吨污泥,吐出约4000方天然气及100吨有机碳土。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并有8%的净利润。
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工艺能将污泥中病原菌斩尽杀绝,污泥减量80%,有机碳土达到国家农用泥质B级标准,沼气达到车用天然气标准。
目前,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住建部正向全国推广此工艺。京津沪等10多个城市正与国新天汇洽谈技术合作路径。
住建部数据显示,至去年底,全国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已突破3000万吨/年,其资源化处置比例不到20%。
襄阳市民斥官员不作为 河道治污拖3年 垃圾围江无人管
湖北日报讯(记者夏永辉、通讯员襄轩)27日晚,襄阳市在该市广电演播大厅举办的“市民问政”节目中,一组“垃圾围江”的麻辣镜头,直斥部门官员踢皮球、不作为。
发源于襄城区的鹤子川,是汉江的一条支流。画面中,该河道里污水直流,岸边还堆放着不少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早在2012年,襄阳市的《市民问政》节目就对鹤子川污水直排汉江问题进行过曝光。当时,襄城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承诺,沿线垃圾3天内清理完毕,并迅速建立收运体系。3年过去了,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问政现场,襄城区城管局负责人当场检讨,承诺1天内清理完鹤子川的垃圾,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在樊城区白家湾社区,在离“饮用水一级水源保护区”公示牌不到十米的汉江河堤上,堆满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河堤附近不到100米,又有一处垃圾场。据居民介绍:这些垃圾堆放了大半年时间,一直无人问津。
记者联系“水源保护公示牌”上的环保监督电话0710-12369,相关人员表示按属地管理原则,这个问题应归城区的环保部门管。当向樊城区环保局反映时,那里的工作人员又把问题推给了城管部门。记者拨通了襄阳市城管110指挥中心的电话,工作人员表示这个问题是水利部门在负责。记者又试着联系襄阳市河道堤防管理局,但反复拨打办公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问政现场,襄阳市水利局表示,河堤内的垃圾问题归属水务部门管,但也与垃圾池的选址及建设不当等原因有关。主持人则呼吁:问政只是形式,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目的,希望暴露出来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受地方保护、技术瓶颈制约 环境公益诉讼叫好不叫座
人民日报北京3月29日报(记者寇江泽)近日,中华环保联合会通报2014年环境维权情况。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勇透露,截至目前,今年只有两家环保组织提起了4起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记者了解到,虽然新修订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赋予部分社会组织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环境公益诉讼获得从无法律依据到有明确法律规定的突破,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寥寥无几。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政策与资金的匮乏。马勇说,“一些环保组织由于资金问题,运营都很困难,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的难度很大”。
马勇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归属于地方的环保组织还要顶住地方压力,而一些技术问题也限制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开展,比如环境公益诉讼损害赔偿资金的归属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