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打造城市文化的“红色名片”

21.12.2018  11:45

狂啸的北风,冰冷的河水,天边的云霞像燃烧的火焰。深冬的牡丹江边,记者静静地肃立在八女投江烈士群雕前,仿佛看到冷云等八位青春年华的抗联女战士,手拉手肩并肩,向日寇打完最后一颗子弹,跃入滚滚江水,英勇就义。青春的鲜血融入了奔腾的牡丹江,今天,牡丹江跳跃的浪花依然在歌唱着革命英雄们气吞山河的故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今年全面打造“红色文化之城”,传承黑土地的红色基因,积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弘扬。

牡丹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我们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使之成为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创新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牡丹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苏动情地说。

英雄辈出的红色沃土

位于牡丹江绥芬河市花园路黎树街2号的“大白楼”是一座典型俄式风格建筑。“这座大楼有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绥芬河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革命。”工作人员介绍道,“在党的‘六大’召开前后,许多代表入境后曾下榻于此。”如今,这里成为中共六大暨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依托中东铁路,共产国际在中国设立了秘密交通站,中共在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等地设立地下交通站,绥芬河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通道。这条中国革命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红色国际秘密通道,留下了早期革命家开展工人运动、组织武装斗争、参加中共六大的光辉足迹。

牡丹江市拥有数量众多、极为珍贵的革命遗址遗存,重点革命遗址200余处,其中马骏纪念馆、杨子荣纪念馆、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等5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战争年代涌现出的马骏、八女英烈、陈翰章、姜墨林、杨子荣等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在今天,他们的英雄事迹依然激励着国人奋发图强。

牡丹江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曾参与牡丹江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的牡丹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郎勇对此如数家珍:“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最早建立组织并开展活动的地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十一个军,有九个军在牡丹江地区进行过抗日斗争;东宁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战场;解放战争期间,在牡丹江诞生了人民空军和东北联军炮兵学校;宁安为全国土地改革提供了示范,宁安农场是‘国垦第一场’,成为北大荒精神的发祥地……

让红色文化可寻可看可讲可说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一本书《林海雪原》、一部戏《智取威虎山》,让剿匪侦察英雄杨子荣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

牡丹江海林市作为杨子荣的战斗地和牺牲地,在原有基础上高标准建设了杨子荣烈士陵园纪念馆,在杨子荣剿匪纪念地初步建成了“红色长廊”“英雄广场”“九群二十七地堡”“威虎山剿匪纪念碑林”。

东北抗联党性教育基地将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牡丹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旧址、中东铁路机车库、老二团驻地旧址、孤榆树东北抗联密营、中共六大纪念馆等作为党员培训的现场教学点,自今年9月开班至今已举办13期、培训1400余人。

要将红色文化遗址保存下来、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红色文化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海林市文广新局局长田新忠表示。

今年6月,牡丹江市全面启动为期两年的红色文物资源普查及保护利用工程。截至目前,共普查红色文物资源70处,其中复查51处,新发现19处。

在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李洪光主任正带领研究团队对东北地区抗联遗址、遗迹进行调研,同时,组织校内外专家,深入凝练东北抗联精神,推进东北抗联精神研究。11月2日,中国抗联研究中心联合穆棱市文广新局、文管所等多个部门在穆棱悬羊砬子发现24处抗联密营址点。该密营址为牡丹江市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较大的东北抗联密营址之一,属于军事设施较完备的战争遗迹地。

中国抗联研究中心还依托学校图书馆建立了东北抗联文献数据库。“目前,我们已从日本国会图书馆、俄罗斯国防部档案馆等机构搜集东北抗联相关文献500余册,已经完成所有中、日、俄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工作。目前正在筹建‘东北抗战影像数据库’。搜集、整理反映东北抗战的摄像历史作品、口述史,打造完善的影像库资源。”中国抗联研究中心陈君博士说。

革命精神化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牡丹江人流最密集的江滨公园里,76岁老党员李易智制作的红色文化展板吸引很多群众围观,而这已是他宣讲红色文化第20个年头。

20年里,李易智先后组织不同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览700余场,观众多达50余万人次,受教育的青少年达20万人次以上。他的“红色宣传车”成了牡丹江大街小巷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牡丹江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西北的柞木岗山东麓,冬日的乌斯浑河凝结成冰,1938年10月,抗击日寇的八位女战士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投江就义。今年是“八女英烈”殉国80周年,牡丹江市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和研讨会,赋予“八女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牡丹江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厅,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们正在排演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作为主创团队,师生们从2016年至今已经在全省巡演31场,但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他们还在不断排演、完善。

在激昂的乐曲中,仿佛走进白山黑水,置身昔日被日寇铁蹄践踏的东北大地,愈发明白了东北抗联战士们的英勇精忠。唯有刻苦练习,在舞台上将他们的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观众,感染更多的人,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参演学生徐浩然说。

牡丹江市通过红色文化图片展、听老红军讲故事、“红色足迹”研学旅行活动等,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使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在青年一代中传承。

我们将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保护、研究、开发、创作、教育‘五大工程’,重点创作推出一批凸显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精品力作,红色文化课题成果,叫响‘中国北方红色文化之城’品牌。”陈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