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全新亮相全面上新 展出文物增加15000件以上
航拍湖北省博物馆新馆。
湖北日报讯 (记者王晶、海冰、通讯员黄敏)12月21日,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建成全面开放。全新亮相的省博,馆舍建筑总面积达11.4万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达3.6万平方米,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展出文物由此前的约10000件增加到25000件以上。全面上新的省博,形成南北两馆一体、两主两翼、中轴对称布局,成为美丽的东湖畔最富文化内涵、最具文化魅力的荆楚美学地标。
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8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是湖北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机构,传承和弘扬荆楚文明的重要窗口,2018年中印元首外交活动的“国家文化客厅”。
湖北省博物馆原馆舍面积不足5万平方米,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博物馆就地改扩建。2016年,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启动,新建文展大楼、文物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中心、观众接待中心等项目。三期工程以“鼎盛江城、楚韵基石”为设计理念,在建筑样式上取形于“鼎”字,采用大跨度架构、大净高中庭、大角度外墙设计,气势恢宏、庄重典雅,凸显楚文化风格;在融入周边环境上,追求楚式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高度不超过综合馆天际线,藏于林旁、滨临湖畔、衬于老馆,浑然天成。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现有藏品24万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套),禁止出国(境)的“国宝”级文物9件,居全国博物馆前列。尤以商周青铜器、楚秦汉漆木器与简牍、先秦及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为特色。省博紧扣馆藏文物特色,按照“彰显荆楚文化魅力、展示湖北文明发展历程、突出馆藏文物特点、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展览理念,建立了既体现自身优势,又彰显个性的陈列展览体系。
三期新馆设置有“楚国八百年”“曾侯乙”“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越王勾践剑特展”“梁庄王珍藏”“八音和鸣——音乐文物展”等6项常设专题陈列。其中“楚国八百年”“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等新设展览,集中呈现了湖北近年来考古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展厅采用立体光纤星空屋顶、低反射玻璃柜体和多媒体视频讲解等先进技术手段,生动鲜活地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走近楚地先民的生活
——省博新馆新展先睹为快
省博新馆越王勾践剑展厅内展示的越王勾践剑。
省博新馆曾侯乙展厅内展现的曾侯乙编钟。
省博新馆曾侯乙展厅。
省博新馆内景。(本版图片均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来源:湖北日报
经多年筹备与建设,12月20日,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建成开馆,成为收藏荆楚文化的新坐标。
新馆有哪些亮点?推出哪些新展?上新了哪些国宝?带着广大读者的好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探馆,采访了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及多位策展人员。
“原来祖先并不遥远”
新馆全新打造的重磅展览——“楚国八百年”,分“开疆拓土”“礼俗百业”“惊采绝艳”“上下求索”四个单元,吸收新的研究成果,突出楚人“筚路蓝缕”“一鸣惊人”的精神内涵,从物质到精神、从文献到文物,全面展示楚国的历史和文化。
漫步展厅,观众会发现,除了以宏大叙事讲述楚国跌宕多姿的历史外,展览还非常“接地气”。在讲述楚人衣食住行的板块,看到假发、梳子、折叠床等文物,会顿时觉得十分亲近。特别是目睹基本保存完好的战国干煸鱼,及楚人当时食用的大米、麦子、板栗、生姜、花椒等植物考古遗存时,有观众不禁惊呼,“2000多年前的楚国先民,与今天荆楚大地的饮食结构太接近了。”
“此次策展目标之一,就是与观众构建最短共情距离,架起沟通古今的桥梁,让观众感到祖先并不遥远,历史可以走进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勤称。
共享40余年曾国考古成果
名不见经传的曾国历史,是由考古工作者一手“挖”出来的。我省考古工作者历时40余年写就一部“曾世家”。
展览“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分“始封江汉”“汉东大国”“左右楚王”与“华章重现”四个部分,通过考古成果,揭示曾国700余年间,从在江汉地区独领风骚到滋养楚国、最后融入楚文化的发展历程。走进该展厅,第一印象就是“琳琅满目、叹为观止”,展览除了展示数不清的珍宝外,还以公众考古视角,介绍考古工作者是如何破解诸多曾国之谜,如何厘清曾侯家族的世系。
“曾侯乙”展览是对原馆展览的全新改陈,分为“敬天崇祖”“金声玉振”“所尚若陈”“观象授时”“车马仪仗”“永保用享”等部分,多角度阐释曾侯乙文物,展现古代礼乐文明,凸显文物艺术特色。搬进新家的曾侯乙编钟,成该展最大的亮点。它被陈列在宽敞的玻璃展柜中,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享受着高科技的实时守护,与头顶的“二十八星宿穹顶”相伴,向观众诉说着2400年前的传奇。
“天下第一剑”独享400平方米展厅
“越王勾践剑特展”分“越国春秋”“惊世发现”与“剑中王者”三个单元,以越国历史作为切入点,介绍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科技成就。令观众惊喜的是,越王勾践剑一改往日偏置一隅的低调,独享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展厅。这种展陈方式在湖北省博物馆是首创。策展人称,“如此镇馆之宝,足够撑得起一个展厅,也更显王者风范,展厅里触屏、国家宝藏视频等元素的加入,则让观众更深入走近‘天下第一剑’。”
“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展览是对原馆展览的全新改陈,分“天潢贵胄”“珠围翠绕”与“丝路撷珍”三部分,讲述梁庄王和王妃的故事,及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策展人称,本次布展从“人”的角度切入,铺陈展览线索。展厅面积从330平方米增至1000余平方米,展品却减少了约30件套,旨在为每件文物提供充足的展示空间。同时新增多媒体互动展项“宝物历险记”等,向公众生动地展示郑和下西洋途经国家的风土与特产。
“此次新馆大量使用多媒体手段,让展览真正‘活’起来。AR眼镜、智能语音导览的大量使用,及人性化的便民措施,只为给观众更好的观展体验。”方勤称。
省博物馆免费开放15年
累计接待游客1910万余人次
湖北日报讯 (记者海冰、王晶、通讯员黄敏)12月20日,惊艳亮相的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令文博爱好者兴奋不已,开馆消息一时成为网络热点。
“这无疑是湖北省博物馆历史上一个‘高光时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该馆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8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自1953年以来,创造了多个辉煌。
方勤介绍称,2007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开地方博物馆之先河。免费开放使公共文化回归公共鉴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数据显示,2007年免费开放当年,省博接待26万余人次参观。到2019年,年接待量增至240万余人次。2007年至今15年,共有1910万余人次入馆感受荆楚文化、中华文明的魅力。
方勤说,20世纪世界重要考古发现之一——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编钟等大量音乐文物,使湖北省博物馆成为国际音乐考古的圣地。而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成为文化交流“金色名片”。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文艺创作重要题材。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6亿多人通过各种途径领略了《编钟乐舞》视觉盛宴。其中,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编钟乐团表演的观众,数十年来至少达1000万人次。
此外,湖北博物馆多次接待外事活动,曾在同一天接待两位外国元首。2018年,该馆更是作为中印元首外交活动的“国家文化客厅”,成为展示大国文明风范的窗口。
省博新馆开放后观众由南大门入馆
湖北日报讯 (记者王晶、海冰、通讯员黄敏)12月21日,湖北省博物馆三期对公众开放后,观众入馆改由南大门进入,北大门成为观众出口及散客大件行李寄存处。
省博相关人士介绍,省博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开放范围为文展大楼(南主馆)、综合馆(北主馆)、编钟馆(西馆)、楚文化馆(东馆)。开放展厅为南主馆:一楼、二楼《曾侯乙》、二楼《越王勾践剑》《曾世家》、三楼《楚国八百年》《梁庄王》《保利藏金》、四楼《书画》;北主馆:三楼《瓷器》、四楼《荆楚百年英杰》;东馆:一楼《永远的三峡》。
观众可在湖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湖北省博物馆官方网站实名预约免费参观,选择日期、时段后点击预约门票,最多可提前7天预约。
每个开馆日有4个预约入馆时间段,分别为:9:00-11:00、11:00-13:00、13:00-15:00、15:00-16:00。门票预约成功后请观众按照相应预约日期、时段有序入馆参观。使用身份证预约的观众,入馆当日凭身份证原件通过闸机检票进馆。使用非身份证预约的观众,门票预约成功后会生成二维码,入馆当日凭预约证件(护照、港澳台通行证)原件,刷二维码进馆。儿童也需预约,请家长在预约界面填写儿童的身份证号等预约信息,每位成人最多携带两名儿童。
省博对现役军人、消防救援人员、残疾人、65岁以上老年人开放绿色通道,无需预约(疫情管控升级期间除外),到现场后刷本人身份证原件,走绿色通道入馆。
省博对旅行社、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开放团队预约,需在省博官方网站进行团队预约。
编钟演出时间调整为11点、14点、15点各一场(馆方将根据参观人数适时调整演出场次),演出地点仍在原编钟演奏厅。(全媒记者 海冰 王晶 通讯员 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