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图为:1月11日,在枝江市马家店街道丹阳社区“清檬家庭式养老驿站”,服务人员与老人一起玩翻花绳游戏。(罗霄 摄)
银发浪潮袭来,养老需求急增。明天,我们在哪里养老?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湖北省1998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042.35万,占总人口的17.81%。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十三五”开局之年,湖北省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成效显著。
据省民政厅统计,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养老床位总数32.96万张,新增床位3.1万张,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1张。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分别达到2762个和8561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65%和35%,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120万人乐享高龄津贴。
“互联网+养老”,就像有了服务管家
养老不离家,是很多老人的心愿。
据省民政厅调查,全省约有95%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但医疗、饮食、家政等成为居家老人的心病。
如何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去年,武汉率先探索“互联网+养老”的居家养老新模式。
1月13日中午,住在武昌区秦园路社区团结村的韩昌照老人拿起电话,向侨亚“爱爸妈”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订餐。
接到信息,服务平台立刻将老人需求发送到离老人家最近的秦园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盛好饭菜、装盒、打包,十几分钟后,中心工作人员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了老人手里。除了订餐,老人还可预约上门测血压、测血糖等体检,以及理发等服务。“我们就像请到了一位养老服务管家。”
在“互联网+”时代,养老服务模式正悄然改变。
我省《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通知》提出,支持竞争力强、有实力的大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体,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鼓励引导各类互联网信息平台商转型或拓展成为养老服务实体,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服务。
省老龄办主任尹本武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依托“互联网+”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武汉市还在全国率先创建社区养老院模式。提倡依托社区兴建嵌入式小型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主要面向社区及周边中、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日托和全托护理服务。
社区养老院规模小、功能全、成本低,提供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服务,能够较好满足绝大多数城镇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需求,缓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严重不足的矛盾。目前,武汉已建成社区养老院145家。
互助养老,空巢变暖巢
千百年来,养儿防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空巢老人”问题日益凸显。
缺钱、缺人、缺医,农村养老如何破题?
去年,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攻坚战略契机,将农村幸福院建设与农村公租房、特困供养对象安置点建设结合起来。选择在留守老人较多、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利用村闲置土地、学校、厂房及富余卫生设施等资源,通过村集体出资、社会捐助筹集资金进行新(改、扩)建,支持部分农村失能空巢老人抱团互助养老。
在云梦县道桥镇新堤村,利用闲置厂房改造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一开业就受到老人热捧。78岁的夏连春老人笑着说:“大家互帮互助,再也不用担心饿了没人做饭、闷了没人说话、病了没人照顾。”
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蕲春县,105所农村幸福院遍地开花。走进向桥乡斌冲幸福院,一排排崭新的房屋,绿树掩映。每套房子设计为四室一厅一卫,住着4位老人,其乐融融。
由于传统养老习俗,许多农村老人不愿进养老院。幸福院让老人养老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空巢变暖巢。
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认为,推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有益的探索,老人在幸福院和家里自由往来,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群众消费得起,村里办得起,政府支持得起,应该大力推广。
医养融合,为健康护航
老有所养,离不开医。医养融合为老人提供生命保障。
湖北省有关部门《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各地纷纷探索医养融合发展路径,医养热迅速升温。
2016年5月,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东湖高新区佛祖岭福利院与市第十一医院合作开通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康复专家的服务。一些养老机构积极引入医疗服务,武汉市汉阳区社会福利院、鄂州市城市福利院均将院内独立养护楼整体交由辖区医疗机构托管,成立医疗康复中心或养护院。
医养融合还走进社区。一批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姻,部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也积极兴办、托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2016年,咸宁、随州被国家卫计委、民政部列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担负起为全国探索医养结合有效路径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