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民年收入首超万元 “泥巴收入”占比下降

05.03.2015  11:12

  湖北日报讯(记者 胡琼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49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领跑中部六省。

  跳动的数字诉说怎样的变迁?“破万”之中蕴含着怎样的意义?

  “泥巴收入”占比下降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荆楚沃野,日新月异,日渐增多的厂房、起伏连绵的大棚、洗脚上岸的农民,仿佛都在向人们昭示,在市场大杠杆下,种田不再是农民唯一的选择。

  面对全貌焕然的新农村,我们的语境也悄然变化。2014年国家统计部门首次使用新口径,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代替“农民纯收入”,由货币形式转向价值形态计量,更全面、准确反映了我省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过去的一年里,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驾马车”联手推动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的一份报告显示:2014年农民收入构成中,非农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而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只增长了5.8%。

  透过增速的曲线图,不难看出,“泥巴”里的收入比重逐步缩减,新型城镇化,给“三产联动”带来了新机遇,打工、旅游、餐饮等领域逐渐撑起农民的“钱袋子”,多元化的收入渠道不断提升着农民的幸福指数。

  城乡经济结构破冰

  从数字中读懂“三农”,从数字中探路“三农”。

  农民的“钱袋子”反映出农村经济大形势。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表示:农民收入首跨万元,意味着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尤其对于湖北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农民增收,一直是决策者的施政指向。增收数字频频刷新:从最初的几百元到如今的过万元,一年一个台阶,而那一场取消农业税的重大改革,让农民彻底“松绑”。

  改革大幕已然开启,农民种田,更加得心应手——托市收购、种粮补贴、产权制度改革等强农惠农政策纷沓而至;农民进城,环境更加宽松——医疗保障、养老制度、统一户籍等公共服务政策呱呱落地。

  系统的扶持体系,均等化的城乡统筹框架,发展中的农业产业化,使得农民增收潜力不断被挖掘,增幅连续五年赶超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上扬的数字是表象,深层次的内核正在显现。调结构,转方式,提质效,二元经济结构的坚冰渐破,巨大的城乡鸿沟开始填平,城乡居民的收入逐步缩小。

  增收,快马加鞭;步伐,也更加坚实稳健。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速波动区间明显收窄,步入较为平缓的高位运行态势。

  “破万”之后如何走?

  今年2月7日,国家发布粮食收购政策:6年来最低收购价格首次未上调。

  价格“刹车”,释放了怎样的信号?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内稻谷价格倒挂现象严重,从市场规律来讲,不宜提价。

  价格的天花板效应在显现,成本抬高的地板效应也在显现,资源和生态对农业旧有发展模式也亮起“红灯”,新的挑战前所未有。

  今年我省提出了农民收入增长10%的目标,怎么增?从哪里增?能否“可持续”?

  中央和我省一号文件均对“转方式”浓墨重彩,传递出“走现代农业路子”的强信号,由数量增长转向质与量并重,由分散经营转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是系统工程,需统筹来抓,一套更灵活的机制、一个更法治的保障,或许,都是强有力的推动。“破万”之后,增收之路怎么走?本报将随即推出这一话题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