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乐痴”传承两项国家级“非遗”
中新社老河口8月30日电 题:湖北“乐痴”传承两项国家级“非遗”
作者 曹旭峰 刘兵 赵胜
作为“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曲种)传承人,71岁余家冰在湖北老河口市以“乐痴”闻名。
新中国成立初,时年8岁的余家冰拜老河口民间艺人王直夫为师。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拜师却为中国保留住了两项国家级的“非遗”。
“老河口锣鼓架子”起源于清雍正年间,以管乐器(唢呐、咭呐、曲笛)配合打击乐器演奏;“老河口丝弦”则为弹拨乐器演奏,明朝时由民间小曲演变而来。
“‘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也是传承难的主要原因。”余家冰30日告诉中新社记者,她耗时40多年将这两个民间曲种内容收集全,却面临无资金出版的境地。
在余家冰家狭小的客厅里,记者见到了两个手抄本《老河口锣鼓架子集》和《老河口丝弦集》,分别收录了《苏武思乡》《昭君和蕃》《小乔哭周》《打娃娃》《风摆柳》《金枝令》等82传统曲牌名。
与记者谈话的时候,余家冰不时跑到旁边的屋里,为中风偏瘫的老伴熬中药。
60年代初,王直夫老人去世。这时余家冰才发现,自己竟然成了惟一懂得“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曲种的人。此时,她已通过口耳相传形式,记下了近百首曲牌。
从1963年开始,余家冰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整理“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的乐谱中。
谈起这两个曲种,余家冰如数家珍:“老河口锣鼓架子与威风锣鼓就像孪生兄弟,只不过味道不一样。威风锣鼓豪放动感十足,而老河口锣鼓架子灵动、柔和,有着南方音乐的味道。”
为了不让这两项民间曲种失传,她多方联系传授,却屡遭冷遇。于是,她将希望都放在了儿子和女儿身上。今年40岁的蔡欣弟是余家冰的大儿子,至今能背下大部分的曲牌。
“小时候是妈妈逼着学,不学就用手或棍子打。”蔡欣弟说,以前是哭着跟妈妈学习。现在则非常理解妈妈的心情,她是怕中国的优秀文化失去了传承。
2008年和2014年,在余家冰的奔波下,“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分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曲种)。
“国家级非遗申请成功后,我心里松了一口气,以后就是我不在了,也有国家管理两个曲种的传承。”余家冰表示。
在一些人眼里,余家冰的行为似乎越来越不可理解。家中老伴瘫痪在床,急需钱和照料,她却每年自掏6000元人民币,租房免费传授“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技艺。如今,有20多个成年人跟着她学习。
“几百年来,‘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传承靠口耳相传,如果《老河口锣鼓架子集》和《老河口丝弦集》能够出版,将使得这两个曲种的传承变得容易些。”余家冰说。(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