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为了革命老区绿色崛起的情感担当
湖北水土保持系列报道之三
编者按:
习总书记强调,要永葆长江母亲河生机活力,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湖北地处长江之腰,岸线最长,支流最大,而且处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核心水源区。近年来,湖北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绿色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前两期的报道中,介绍了宜昌市强化水土保持、呵护三峡库区生态工作,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打造“山青水秀民富景美”绿色长廊,以及十堰市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稳定维护洁净水源,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相关情况。本期,让我们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黄冈。
为了革命老区绿色崛起的情感担当
——黄冈市强化水土保持、促进老区绿色发展工作纪实
英山县水保茶园扮靓村庄扶助村民脱贫
黄冈是大别山革命老区。这里交通相对闭塞,人多地少,垦植率高且耕作粗犷,水土流失制约了老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黄冈市委、市政府践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感担当,把扶助革命老区绿色崛起作为政治任务和系统工程来抓。
系统谋划,科学编制规划
贯彻建设“绿色大别山”的指导方针,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厅的规划成果和要求,细致调研,科学谋划,认真编制黄冈市水土保持十五年、五年专项规划,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绘制蓝图;各县(市、区)在中央、省、市三级规划基础上,明确重点治理区域,细化各项治理任务,具体编制县级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同时,保持规划的稳定性、连续性,一张蓝图干到底。
结合实情,创新治理思路
一是坚持把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国土整治、农业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治理体系。二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六化”标准,即项目建设规范化、道路水系网络化、施工管理程序化、质量要求标准化、治理模式灵活化、种植开发立体化,确保水土保持治理规范实施。三是结合农村合作社、土地集中流转等惠农政策,积极探索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大合唱”。
争取投入,造福农民群众
积极抢抓国家有关机遇,争取财政投入,吸收社会资本,大力实施 “长治”、“老区项目”、世行贷款项目、坡耕地治理等工程,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十五年前,红安县七里坪镇福德桥村是有名的穷山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群众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粗杂粮。2000年该村被列为“长治”工程重点治理村,通过项目土坎坡改梯、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果林建设,使其走上了以种植板栗为主与发展花生生产相结合的产业结构之路,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从1560元增长到5300元。
注重科学,夯实技术支撑
按照“因地制宜、科学指导”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一是总结大别山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提出了“四防四带”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二是申请开展“大别山南麓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研究”,探索出了适宜本地花岗片麻岩区的坡耕地治理模式。三是建设石桥铺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高效经果林试种、培育和推广工作,为老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回眸“十二五”,黄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市累计完成水土保持项目投资25121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8平方公里,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受益人口近40万人。一个“山清、水秀、景美、民富”的生态黄冈正展现在鄂东大地。
白马嘶小流域水土保持坡改梯项目扶助村民增田增产脱贫
红安县李西河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盐店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经济林板栗基地果满枝头
(湖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湖北省水利厅宣传中心、黄冈市水利局供稿)
《今日湖北》杂志2016年6月/总第2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