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下活事中事后监管一盘棋(20160706 《中国工商报》)

07.07.2016  15:15
  
  6月28日,湖北宜昌。工商干部况航到张启禄的百货店回访,看到墙上挂着新食品流通许可证,柜台内的香烟已经下架,确认相关部门已根据工商部门发出的监管提示完成检查工作。300公里外的襄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14条市场主体信息通过湖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准确回传。
  “市场活而不乱,必须编织一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监管网!”湖北省工商局局长王永高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湖北省工商局靠前研究谋划、主动履职作为,“放管服”同步推进,利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压缩了事中事后监管风险空间。
  制度先行 稳步推进有力   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市场主体数量呈迅速增长发展态势,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尤为迫切。先拿照再办证,会不会带来监管真空?事中事后怎么管?这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的难点问题。
  谋定而后动。去年10月19日,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湖北省工商局党组立即指定登记监管处牵头,信用监管处、注册分局、信息中心等相关单位做好前期调研。11月3日下午,《意见》正式公布后4小时,一份工作方案摆上王永高的办公桌;10天后,《湖北省工商局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方案》通过。
  主动牵头、敢于牵头、善于牵头。湖北省工商部门不仅是事中事后监管的主阵地,更是监管创新增效的策源地。在省工商局13楼,登记监管处处长沈文君交给记者一份厚达14页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22条具体要求,46项任务分工,涉及58个相关单位,逐一明确时间。213项湖北省工商登记后置审批目录顺利融入全省制度框架,辅以工商登记“双告知一承诺”制度,明确照、证监管职责分工。省政府“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联席会议办公室常设省工商局,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襄阳、宜昌等地政府纷纷成立市场监管委员会,由工商部门牵头深化事中事后监管。
  政府主导、协调推进是湖北模式迅速取得成效的一大重要原因。今年1月,湖北省政府召开座谈会,对全省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进行部署;3月,以政府名义印发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职责和工作规则;6月,召开联席会议第一次成员大会。“孤军奋战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事中事后监管必须下好监管一盘棋。”在湖北省副省长甘荣坤看来,只有各部门加强密切协作、联动相应,才能打通改革的关键环节和堵点。“配合不力、落实不到位,对延误改革的单位和个人,要问责!
  借助平台 协同监管增效   5月23日,一则食药监执法人员上传的协同监管图片信息引起黄石市工商局的注意。东楚传媒公司涉嫌发布虚假广告4天后,黄石市工商局对这家公司发出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通知书。这是湖北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的真实写照。
  信息归集是事中事后监管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湖北省工商局提前3个月建成由省政府主导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4月上旬在襄阳举行启用仪式,同步在宜昌、黄石、鄂州、仙桃进行试点。工商、食药监、安监、卫生、文化、公安等44个监管和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依托这一平台无缝衔接前后端信息、纵横向信息,跨地域调用全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移交线索,直接锁定有违法行为或异常行为的市场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靶向式监管。
  “这是全国第一个为落实国务院62号文定制开发的省级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在湖北省工商局信息中心副主任申军的演示下,谁开办的企业、在哪里经营、是否需要审批一目了然,工商登记窗口生成的市场主体信息实时自动向其他部门告知。从实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工商登记信息最快5秒就被取走,地税下载信息最多,食药监回传行政许可数据最频繁,烟草部门共享的协同和处罚信息高居榜首。
  自上而下的改革指明了路径,自下而上的实践取得明显成效。襄阳市使用平台仅2个月就归集信息5227条,各部门日均83条。在宜昌,食药监局、农业局、卫生局等单位主动要求扩大试点层级,实现县区级信息共享、监管协同。目前,襄阳、宜昌、鄂州、仙桃、黄石等地正加紧推广运用湖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8月底实现全省联通。
  “1+1﹥2”的事中事后监管效果,不仅盘活了监管资源、提高了覆盖率,更优化了营商环境。宜昌市狂欢旅游开发公司无法现场提供极速飞车、火箭蹦极等大型娱乐设施的检测合格证,工商干部黄鹏5月19日上传检查信息,第二天就接到质监部门的回复。黄鹏立即告知企业,已核实合格证办理信息,正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发放,同时作出安全经营提示。“这样高效的监管,我们欢迎!”企业负责人黄先生对记者说。
  管得好、管到位,才能放得开、减得更多。从信息孤岛到互通互认,从各扫门前雪到共织监管网,在湖北,政府各部门借助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动改变了监管方式、变革了监管理念。
  4月27日,荆州一家企业因关联企业未申报2013、2014年度年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直接影响上市进程。4月中旬,襄阳两家大型商超因旗下门店受到行政处罚失去参与“守重”企业活动资格。4月15日,宜昌一家知名茶叶企业因违法发布广告,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擦肩而过。医院使用过期器械、运输企业车辆超限、化工企业违法排污……在湖北,这些百姓平常看不到的信息统统出现在了企业的信用档案上,信用污点无处可藏。
  信用监管是事中事后监管的核心。湖北45个行政监管和行业主管部门、10个中央在汉单位产生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与全国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时联通,倒逼市场主体依法规范经营。湖北省工商局出台失信企业信用约束指导意见,发布信用监管蓝皮书和企业失信受限典型案例,上线运行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共享交换应用系统,与法院、税务等部门开展联合征信。截至6月底,湖北省已公示注册信息377万条、备案信息251万条、股权出质信息1.17万条、动产抵押登记信息5337条、行政处罚信息2.37万条、司法协助信息和税收违法案件信息7200条,对1051名“老赖”实施任职限制。
  “企业一处违法,处处都会知道。”王永高说。湖北信用监管网将越织越密,省局正在抓紧开发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和退出信息的共享,及时向社会公示失信违法信息,对失信企业予以联合惩戒。“也许再过几个月,你在使用互联网地图查看企业位置时,可以同步看到企业的全景信用画像!”王永高信心满满地说。
  《中国工商报》2016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