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块品牌”对接终端消费者 看江夏如何打造放心农产品
图为:山坡街农资商店进出商品及账目纳入电子监控。
图为:万家墩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内,菜农正采摘蔬菜。
图为:万家墩蔬菜专业合作社检测员进行蔬菜农药残留检测。
图为:湖北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利用沼液浇灌茶园。
今年,武汉市江夏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培育农产品“地块品牌”:将农业生产者与其经营的田间地块绑定,通过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规程,完善全过程监管,促进农产品的产地品牌化,直接提升源头生产价值。
在田地里安装摄像头、温度仪等各类传感器,采集农田数据。监管人员通过远程监控屏幕,可看到田间蔬菜叶子上的虫眼,固定屏幕放大后,可以观察特定植株的病虫害情况。通过层层监督检验,合格农产品打上二维码“身份证”,消费者用微信扫码可查农产品生产厂家地址、种植采收时间、质量安全检测结果,甚至包括农产品种植时肥料使用的日期、肥料的来源等信息。
江夏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刘启明认为,“农户+地块”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可将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鼓励直接传导至种植源头,从根本上促进土壤改良和种植技术提升,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最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尝试。
生产工艺标准化,质量可控
做品牌,首先要规范化生产,产品关键指标要有硬杠杠。
江夏区正逐步制定各类农产品生产工艺,包括土壤要求、种子化肥等农资使用规范、生产工艺要点等。
江夏区金口万家墩蔬菜合作社就是一个农业标准化范本。
2月10日上午,该合作社负责人陈中诚正张罗采摘一批有机花菜,送往武钢食堂。陈中诚拿出一本合作社编制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手册》,上面详细列举了花菜、红菜薹、西红柿等共13种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及农资采购使用管理制度,厚达66页。
以红菜薹为例,规程中重点规定了“园田环境”“栽培技术”两大类。园田环境要求“方圆20公里内无有害废水、废气或废物排放,土壤肥力、PH值等”。栽培技术包括品种、播种育苗、温度管理、肥水管理、及时间苗、病虫害防治、采收等详细规程。
“按照这本规程种植,每个人都能在这块地上种出品质大体一致的菜。”陈中诚说,这本手册是合作社成员多年种植经验的总结,也是指导本地区土壤适种品种方案的最优选择,以后还将继续丰富完善。
万家墩蔬菜合作社共有600亩优质菜地,蔬菜主要供应中百超市、武钢等标准要求较高的大客户。陈中诚认为,正是标准化生产赢得了这些订单,“我们很珍惜供应商资格,从土壤、种植至农药残留抽检等,不敢出任何意外。”他说,天气转暖了土壤要深耕,打算购买一批“生物有机肥”做底肥,进一步改良土壤,保持菜地土壤肥力。
今年以来,江夏有机肥供应十分紧俏。
15日,记者在该区乌龙泉街金林原种畜牧公司看到,该公司生产废料猪粪成了抢手的香饽饽。金林公司年产生猪20万头,先后投入5800万元,建成9.5万立方米厌氧发酵沼气池,铺设1公里长沼液输送管,向附近农田输送肥田沼液。
江夏区农委在15公里半径内农田路边加装60个巨大的沼液罐,由金林公司沼液输送车负责装填沼液,供农田使用。记者看到,应农户要求,沼液输送车正不断向罐中添加沼液,为春耕做准备。
标准化生产让农产品质量更可控,赢得大客户信赖。市场的认可又促使生产者自觉维护高品质生产工艺。在这种互动中,市场的鼓励直接转化为农户提升生产工艺、改良土壤的动力。
电子警察助力,实时监管用药用肥
超市、大企业食堂等大型农产品销售渠道,具备质量检测控制和议价能力,可利用自身强大的市场资源为消费者遴选优质农产品。但更多的零售市场上,消费者自身则没有这种检测识别能力。
江夏农委认为,政府应当担负起监管的职责,监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公信力平台等代替消费者议价,为消费者把关。
记者了解到,江夏区农产品生产监督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销售源头监督和田头生产过程监督。该区田间地头和重要农资商店已建成远程监控、网络传递等农业电子警察体系,确保监管实时、公正、准确。
截至目前,江夏区安装远程监控和电子台账的农资商品已达16家,每个街道至少有一家。这些农资商店进销商品实时接受农业执法大队监管。
2月13日上午,记者在江夏区山坡街金丰源江楠农资中心店看到,商店柜台上方装有一个360度旋转的摄像头,摄像头画面同步传输到区农委农业执法大队。店老板江楠说,装与不装肯定不一样,因为摄像头实时在看,不合规的农资用品根本不能进入商店。
这个商店内农资用品分类摆放,同行的区农委工作人员检查后说,这儿没有摆卖禁用的剧毒高残留农药。
江楠打开店内电脑:“这套系统是农委免费安装的,商店进货账本做成了电子台账,也是同步到区农委执法大队的。”农药、化肥、种子等销售时还贴有追溯的二维码,农户发现问题可据此找商店解决。种子销售信息还要求同步到上游厂家信息库,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据悉,江楠这家店去年销售额227万元,占山坡街农资市场销量一半以上。
生产过程监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农业经营主体自行检测监督,一种是普通农田的检测监督。
13日下午,金口万家墩蔬菜合作社检测即将出产的菜薹农药残留。专职检测员走到田里随机选择几颗菜薹,在检测室内剪碎,加入胆碱酯酶、显色剂等,放入比色皿,最后装入自动检测设备内。几分钟后检测结果自动打印出来,同时检测数据由设备自动上传至区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
记者看到,检测室内有远程摄像头,检测操作过程画面也实时上传。检测室根据检测数据,打印蔬菜质量追溯二维码身份证,随同蔬菜一起运往市场。
检测员说,样品不合格就无法打印,同时上级单位会自动接到报警提示。“如果蔬菜有问题,抽检作弊也没用,蔬菜在销售渠道中也会被随时抽检。”
据介绍,万家墩蔬菜合作社全套检测设备约10万元,由区农委投入安装并负责人员技术培训。该区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湖北凡华、沛美达等均已装备相同的检测室,与区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联网运行。
除企业基地外,普通农田则由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负责监管。设有相同的检测室,同时向各村委派协管员和抽检人员,随机抽检即将成熟的农田,提供相应农产品的质量追溯二维码身份证。
14日上午,山坡街光明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孙荣锦按例到一个种植大户田地上巡查。户主是一个深圳打工返乡创业青年,正准备春耕。“用化肥就像杀鸡取卵,会使土壤板结,还影响产品品质,虽然产量可能一时高一点,但产品价格不高。”孙荣锦用市场真实数据说服他使用有机肥。
孙荣锦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光明村范围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引导,发现问题会及时通知街道农产品监管中心介入处理。去年10月,村里一名婆婆自种蔬菜的农药休药期未到提前上市,就被及时发现并制止。
农产品生产监督确保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也增强了消费者信心。
产品质量如何?消费者可追溯
有了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督,还需将这种生产工艺与监督通过便捷的公信力平台投射出去,影响消费者价值判断,并最终于形成“地块品牌”。
江夏区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后追溯制”,即消费者拿到农产品时,可追溯查看生产过程及相关安全监督检测情况,从而放心消费。
2月14日,湖北凡华农业生态园,准备出园的菠菜已制好追溯二维码,随菜分装。记者用手机扫描,即可打开江夏区农业部门设置的农产品追溯平台,这批菠菜的产地、品种、生长期、生产过程中用药用肥情况等,一些关键过程甚至还可打开观看现场短视频。
二维码追溯是农产品的身份证,严格过程监督保证其质量安全。江夏区农委有关负责人称,下一步,将尝试建设“事前事中众筹平台”,让政府的质量安全监管过程同时接受社会监督,让公信力背书更加可信。
据悉,江夏农委打算搭建一个“地块+农户”的品牌农产品众筹平台,整合农户(农田)、政府、消费者等农产品生产流通要素,形成政府公开监管、农户(农田)与消费者直通的桥梁。
生产过程质量追溯,以及“地块+农户”订单式众筹,是农业生产全程透明可控的尝试,也是农业品牌化的重要基础。
经农业部门认定,特色地块与其经营者才能登上众筹平台。平台实行订单式种植+众筹交易模式:农户在平台上发布特定地块信息和种植信息,消费者根据需要购买订单份额,农户按照提前发布的种植标准实施生产。种植全程监控,消费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看到种植状况、抽检结果等。农产品品质由经营农户形象代言。一旦出现了质量问题,平台上立即公告,相关农户销售资格撤销,受到市场惩戒。(李卫中、王孝玉、董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