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平:坚持法治引领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

22.12.2014  14:46

(2014年12月17日)

  这次座谈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新背景下,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坚持法治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实践证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从具体工作中“”出来,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理性系统地思考和研讨十分必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座谈会这种形式,大家静下心来思考些问题,畅所欲言,相互之间切磋、讨论、碰撞、交流,既是总结提升工作的需要,也是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的需要,能够帮助我们分清利弊、知晓得失、厘清思路、激发斗志,促进我们工作越干越好。

  市委提出并实施建设“大、强、优、美”现代化特大城市战略,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第一年,我们主要是加强顶层设计,就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目标、理念、战略、路径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总体谋划;第二年,主要是结合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思路,明确改革创新、结构优化、四化同步、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的重点任务。今年这个座谈会,就是要在认真总结前两次座谈会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全市上下坚持法治引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力破解发展难题,以更大的担当、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大的作为,全面加快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步伐。

  在讲主要观点和内容之前,我利用这个机会,先讲两个全市干部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一是简要回顾两年多来我们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实施过程和效果,二是就“特大城市”这一战略目标谈一些体会,作一点说明。

  首先,简要回顾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战略的决策实施过程。现代化特大城市战略的决策实施过程,经历了从严密论证到慎重决策、从高层关注到省级推动、从全省战略到宜昌实施的众多阶段,是一个从充分酝酿到科学规划、再稳步推进的历史动态过程。2011年12月,中共宜昌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把宜昌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宜居宜业宜旅、具有较强影响力带动力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2012年6月,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将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写入党代会报告,正式将其上升为省级战略;2012年12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全市“解放思想、激情跨越”座谈会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把现代化特大城市这个概念具体化,确立了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目标体系、根本内涵、发展理念、推进路径,明确提出“既大又强、特优特美”是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根本内涵,确立了“以人为本、后现代、产城共融、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开放先导、创新驱动、市场主导、人才引领、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两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宜昌紧紧围绕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目标,积极抢抓国家三峡工程建设及后续规划、中部地区崛起、长江新经济支撑带和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以及我省“一主两副”、“两圈两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成功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殊困难,全市上下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不懈怠,虽然困难比预料多,但是成绩比预期好,不仅成功度过了危机,而且逆势竞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的重要台阶。具体表现在:一是稳神定气,逆势而上,奋力赶超,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我市连续几年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全省,领先中部沿江,经济总量继续保持湖北省及中部第2、沿江第4,2013年经济总量与我们的追赶目标洛阳、镇江的差距缩小,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成为全省继武汉之后第二个过200亿的市州,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特别是广汽中兴汽车、南玻精细玻璃、兴发精细化工产业园、凌云飞机维修基地等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为市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后劲;县域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势头,宜都、夷陵、当阳、枝江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今年宜都成功进入全国百强,为湖北两个百强县之一;全省镇域经济百强中宜昌占了17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2个进入十强。上述这些有利因素有效对冲了部分困难企业引发的减产因素,推动全市经济实现了逆势增长。二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鸿忠书记、国生省长等领导来宜昌调研视察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认为我们的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做得不错,宜昌经济不仅总量在扩大,质量也在同步提升。我们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重大突破,2012年精细化工产业过千亿,去年食品生物医药过千亿,今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有望过千亿。市场主体加快壮大,一批在全国全球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骨干优强企业加快成长,3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成功争取进入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15个“”字号试点示范行列,这在全国、全省并不多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5A级景区由2个增加到4个,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全国5A级景区最多的地级市是苏州,有6个,我们和洛阳并列第二。一批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取得新的进展,铁、水、公、空齐头并进发展,我们的三峡机场旅客过百万,由小型机场升级为中型机场。三是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快速推进,宜昌新区、宜昌高新区、三峡旅游新区和三峡枢纽港区“四大平台”都实现了良好开局。两年来,仅宜昌新区我们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就有二三百个,完成投资近1000亿,今年一年的投资就有300多亿。现在,新区的骨架已基本形成,在新区这个平台,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生态景观项目加快推进。前几天,我们用半天时间实地看了一下,推进情况喜人,2015年完全可以实现“三年出形象”的目标。我们在加快新区建设同时,还高标准实施了老城区的城市整理工程,把“里子”和“面子”一起整,既改善了民生,又使城市形象和品位显著提升。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我们实施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大众创业、社会治理创新、城市绿化美化、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创建“五大民生工程”和30个最贫困村脱贫攻坚行动,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领域的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宜昌成功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这些都深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五是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市上下风清气正、团结实干、科学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可以说,自从我们提出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目标以来,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克难攻坚,做到了一般工作不一般、重点工作有突破、特色工作有亮点,实现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坚强保障,也更加坚定了早日建成“大、强、优、美”现代化特大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就“特大城市”这个战略目标问题再作一点说明,谈一点认识。今年11月20日,国家出台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对原有标准进行了调整,特大城市人口下限由100万提高到500万。如果按照原来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下限100万的标准,宜昌其实已经迈入了特大城市行列。按照新的标准来看,500万人以上是特大城市,1000万人以上是超大城市。对于标准的调整,是国家根据我们的国情和发展实际提出来的,我们国家人口多,如果按照原来的标准和划定方法,特大城市的数量就很多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用历史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负责的态度来看待。一方面,无论是按照国家过去还是现在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我们提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战略决策都是正确的,体现了一种务实和担当,我们制定目标在前,国家修改标准在后,我们不能以新的标准解读历史决策;另一方面,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发生了变化,让我们实现近中期目标的难度加大了,完成任务的时间相应也可能要延长,但这与我们远期目标并不冲突。现在很多大城市已经把规划做到今后50年,武汉市就把发展构想谋划到2049年,我们提出“235”战略构想的远期目标与国家标准也是相衔接的。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内涵是“大、强、优、美”,追求更多的是城市功能和品质,主要是大力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功能、发展环境和城市形象,是一种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追求、更高的境界。我们提出的建设目标,是着眼长远,是为今后发展留足空间。现在城市的发展大大超过我们原来城镇化的步伐,深圳市用30多年时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人口2000多万的现代化大都市,整个市域都已经全面城市化了;武汉市这几年发展得也很快,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国家促进城乡统筹、转型升级、扩大内需的强大引擎。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蕴藏的红利也是巨大的。面对“三个1亿人”的新型城镇化红利如果我们不去主动获取,面对新经济支撑带长江中上游区域的巨大战略空间如果我们不思作为,面对省域城镇体系副中心城市长期缺位的发展空白如果我们不来填补,面对中部城市老城区的密集拥堵、胜似港澳的局促紧张如果我们不来纾解,在紧迫的发展需求和宝贵的发展机遇面前无所作为而心安理得,对早已确立的进取目标迟疑不前,碰到难题就自我否定,人云亦云而不知所措,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同志们,如果这样,我们就有愧于历史和人民,我们就不配坐在这个位置!我们领导干部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做得超前一点,在困难面前坚定一点,团结大家一起干,带领人民往前走。我们一定要继续稳神定气,进一步坚定信心,不争论、不摇摆、不折腾、不懈怠,提神鼓劲,乘势而上,把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从实践来看,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宜昌自身特殊困难的双重压力下,要保持好的发展态势,关键还是靠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沉着应对、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苦干实干,这既是我们有当前这样良好工作局面的原因,也是今后需要继续坚持的宝贵经验。我们现在制定的各项决策、推进的各项工作既符合中央、省委的要求,也切合宜昌的实际,宜昌没有因为个别人或个别企业出现问题,出现大起大落、大震荡,成功应对了阶段性特殊困难。鸿忠书记在宜昌调研时指出,“宜昌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很好,在处理困难企业和复杂问题上,沉着应对,积极有为,表现出特别强的开拓精神和驾驭能力。”省委省政府并没有因为个别干部的腐败问题、个别企业的经营困难问题,对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干部队伍全盘否定,而是一如既往地尽力倾力全力竭力地支持和关心。从几个例子就可以体现和印证。比如,今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宜昌召开了全省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现场会,鸿忠书记、国生省长等领导亲自参加会议,充分肯定和推广了我市的工作经验;与此同时,鸿忠书记、国生省长还亲自带领有关省领导和省直部门同志在长阳、五峰分别召开现场办公会,我们请求支持的100多个具体事项,省里照单全收;为支持远安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也专门召开了现场办公会,送上了“大礼包”,省委省政府两位主要领导同时参加一个县的现场办公会,并给予这么大的支持,这在宜昌乃至湖北的发展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比如,今年10月,鸿忠书记在一次调研途中,听了我们关于秭归建设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的介绍后,当即表示把建设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上升为省级战略,省委省政府给予全力支持。再如,今年三峡集团领导班子调整后,鸿忠书记、国生省长第一时间邀请三峡集团领导就深化三峡集团与湖北、宜昌的务实合作进行会谈协商, 为我们加强与三峡集团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峡集团承诺与宜昌深化合作,要做几件促进宜昌跨越发展的大事,现在我们与三峡集团在许多方面的合作也有了很好的进展。此外,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省委也是一如既往地关心宜昌的干部。我举的这些事例,都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宜昌工作、对宜昌干部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我们决不能辜负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厚爱和宜昌人民对我们的期待!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的“诸葛亮会”,总结经验,交流成果,展望未来。从昨天到今天,大家紧紧围绕会议主题,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在目标上形成了新的共识,在思路上实现了新的拓展,在观念上达到了新的境界,在克难上提振了新的信心,在发展上提出了新的招数,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坚持法治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谋略智慧和责任担当,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我个人也深受启发。

  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和个人的体会,谈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用法治思维武装头脑推进工作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也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以法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党的奋斗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在四中全会后的第四天,我们就迅速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就全会精神进行了全面传达和系统学习。随后,市委又先后邀请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法制办的领导同志给我们作了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的辅导报告。今天,我以一个做地方党政工作的党员干部身份,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工作体会,就如何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展,来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对我们全党全国和各级各地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这次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继续重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一个“共同推进”、一个“一体建设”,把960万平方公里国土,把8600万中共党员,把13亿中国人民,都包括进去了。有专家形象比喻,建设法治中国,就像当年的全民族抗战一样,处处都是战场,人人都有责任。可以说“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人人有份,无人例外。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治国理政和改革发展的骨干分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性重任面前,责无旁贷。推进依法治国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从全局来看可以说是百端待举,从我们每个参与其事的同志来说也可谓千头万绪。从哪儿开头,从哪儿着手,对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来说,我觉得要从树立法治思维开头。只有想得到才做得到,想得通才行得通,只有思想上自觉,行动上才会自觉。法治思维的树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法治思维的道理也不是一两次会能说明白的。关于法治思维,今天我和大家简要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以法治观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对事情和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关于法治思维这个问题,十八大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提升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专门用一个条文强调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从“法制观念”到“法治思维”,创新之处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由“法制”发展到“法治”,包含了民主、公平正义、权利保护等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是内涵创新。二是由“观念”发展到“思维”,从思想理念进入到工作和能力思维,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是工作、能力思维创新。三是由一般性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发展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全方面,是应用领域的创新。

  第二,法治思维包括哪些内容?根据法学专家们的总结,法治思维主要包含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公平公正思维、责任后果思维、治官治权思维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合法性思维。我们党员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推动改革发展,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合法,包括行为的目的是否合法,行为的权限是否合法,行为的内容是否合法,行为的手段是否合法,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等等。合法性思维,是规则思维,也是制度思维,中央提出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权,就是这种思维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要有底线思维,这个底线就是法律底线、法律红线,就是要求我们树立合法性思维。二是权利义务思维。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就是权利义务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社会主体彼此之间,都是权利义务关系。我们党员干部作决策、定措施、抓工作,不少都是针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这些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在法律上是权利义务主体,不是可以随意侵犯的客体。对他们权利的尊重、维护和保护,也是法治思维的表现,如果漠视、蔑视他们的权利,甚至任意侵犯他们的权利,就不是法治思维,而是典型的人治思维,以这种思维开展工作肯定会出问题。三是公平正义思维。法治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精神和原则,法治思维自然要反映这种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例如,让公众有序参与决策,决策反映和体现公众利益和各方意见,这是公平正义在决策领域的体现。那种在决策工作中忽视公众意见和利益,袒护个别利益群体的做法,就是缺乏公平正义思维的表现。我们有的部门和单位在推进有些工作事项时,由于太顾虑小群体利益而迟疑不决、畏缩不前,置大多数人利益不顾,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缺乏公平正义思维。四是责任后果思维。法律不仅是行为规则,还有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法治思维也不仅仅是行为规则思维,不仅仅是判断思维和行为思维,更为重要的还有责任后果思维。我们要对行为后果承担相应责任,这一点对我们党员干部特别重要。党员干部必须对权力行使和职责履行行为承担责任后果,违法的行为要及时纠正,侵犯的权利要救济保护,造成损害损失的要依法赔偿,违法犯罪的要予以惩处。五是治官治权思维。法治以制约和监督公权为核心。中央要求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要求,无不体现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着深刻的法治思维内涵。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尤其要自重自醒自警自律,要习惯在“玻璃房”里工作、在“探照灯”下用权。

  第三,怎样树立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建设“大、强、优、美”的现代化新宜昌,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战略思维、管理思维、哲学思维、市场思维,还要有法治思维。树立法治思维,首先要认真学法知法。作为肩负使命、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我们必须带头学法、知法、懂法,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包括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观念、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法大于权的观念、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观念、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制约的观念等。要深入学习宪法,学习国家基本法律和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形成对法治的崇尚和信仰。树立法治思维,必须要时刻敬畏法律。法律是人们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执行的行为准则。一切国家机关、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作为领导干部,敬畏法律、尊重法治是对自身的最好保护,更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好维护。我们要从内心深处把坚持依法办事作为政治责任、施政习惯、自觉追求。树立法治思维,关键要坚持依法办事。法律的权威和生命力在于实施。当前,改革正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发展正处在关键期,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凸显。无论面对多大困难和挑战,我们在想问题、作决策、定政策、办事情时都应尊重规律、尊重法律,既要科学决策,又要依法决策,更要依法行政,带头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尚。树立法治思维,最终要推进改革发展。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通过法治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倾向,在法治秩序下和法治轨道内开展经济社会建设。树立法治思维,就是要坚持法治引领,推动转型发展。要善于运用法治的眼光审视发展大势,运用法治的方法优化发展环境,运用法治的手段破解发展难题。比如,在项目征地拆迁中,要敢于善于亮出法律利剑,既要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依法进行坚决维护,又要对不合理诉求进行依法制止和正确疏导。比如,在群众工作中,要创新涉法涉诉化解机制,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比如,在网络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的力度,用法治规范网络空间行为。此外,还有食品安全、流域污染治理、雾霾治理等一系列的热点难点问题,都需要纳入到法治轨道上去寻找破解之道。

  二、关于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大城建设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非常重要紧迫的课题。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新常态的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指导思想,实质上是指导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总方针。可以这样说,在新常态下开展工作、推动发展,已不能重复“昨天的老故事”,只有走好“今天的新路子”,才能创造“明天的新辉煌”。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推进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这里,我重点讲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常态。如何认识新常态,我觉得要把握好三个关键:一是新常态的内涵,二是面对新常态的心态,三是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

  第一个关键,就是要准确把握新常态的特点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的新常态具有“三大特点”和“四大内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加了“九根支柱”。“三大特点”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大内涵”是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九根支柱”是消费、投资、进出口、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

  鸿忠书记在省委常委会研究分析明年经济形势时,对新常态的内涵作了进一步深刻阐释和解读。鸿忠书记指出,“面对新常态,我们切记不能从表面看,不能认为新常态是经济增速放缓了,变为中速了,要求稳了。”过去,在总结拉美国家发展时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认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发展容易突然急转弯,不是向上、向左、向右,而是向下,所以总结为“陷阱”。其实,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并不是必然向下,不能称之为“陷阱”,而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新平台。片面讲“陷阱”,就是推脱发展的责任。我们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好比正处于爬坡的中部,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助跑速度比较快,当到达半山腰时,往上爬就更显冲速、更见功力,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究其实质,新常态的核心是更高级、更优化的形态,是难度更高、挑战更大的形态,经济发展必须要做到更高、更优、更好。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常态的内涵,即经济“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以及“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会议要求,明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这些精神内涵,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第二个关键,就是要把握好面对新常态的正确心态。新常态并不可怕,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鸿忠书记都有明确答案。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用鸿忠书记的话来说,就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时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今年7月,在全省四级干部会议上,鸿忠书记强调,“面对新常态全省上下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一方面充分认清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另一方面坚定信心和决心,增强战略定力,继续把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湖北实际确定的发展战略、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对新常态的提法和态度,既是对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在战略上的藐视,又包含着在战术上的重视。因为其“”,所以要开动脑筋、认真应对;坦陈“常态”,彰显了战略上的从容自若、举重若轻。中央和省委面对新常态所采取的这种战略上的从容心态,既给了我们信心,也做出了表率。

  近年来,我们虽然也遇到经济下行的压力,也遇到了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努力以宜昌之进之转之优,服务全国“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大局,服务全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大局,这个工作思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鸿忠书记今年年初在参加省人代会宜昌代表团讨论时讲道,“宜昌发展的效果很明显、速度也不低,可以说质和量是同进的。不仅量的规模扩大,在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发展成效也是显著的。‘竞进、转型、优化’的发展思路把握得很好,要坚持按这一思路走下去。”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鸿忠书记提出了“1、2、3+1.5”的战略思考。“1”就是我们要切实增强战略定力,一以贯之地坚持科学发展;“2”就是坚定“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两个不动摇;“3”就是要落实“三维纲要”;“1.5”就是1.5的系数,湖北经济发展指标的确定要在全国的指标上乘以1.5,1.5的系数体现更多的是一种竞进的姿态和精神状态。

  最近,我让统计部门作了一个统计分析,将宜昌与襄阳、洛阳、镇江等地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与襄阳比,两地差距在缩小,不分上下,总量相近,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唯有加快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与洛阳、镇江比,我们的经济总量与两地的差距在逐年缩小,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农业发展指标高于洛阳、镇江,跟洛阳、镇江的差距主要在二、三产业。因此,面对这样新的形势,面对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机遇,我们必须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以高于全省、高于中部和沿江同等城市的速度来激励倒逼发展。

  第三个关键,就是要牢牢把握新常态带来的重大机遇。“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需要新的发展方式及时确立,优化经济结构需要新旧产业成功接替,形成发展新动力需要创新红利和体制红利充分释放,这些都对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带来较大挑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压力也是动力,新常态将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加快转换、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从而促使将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可以从这样三个层面来看:一是新常态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不仅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市场需求,还会带来更全面、更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结构再平衡,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潜力和回旋空间。二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将占据“动力总成”的核心位置,成为转方式、保增长、强实力的关键支撑。国家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我们不仅有宜昌国家高新区,而且宜昌还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这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三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新一届中央审时度势,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的政策措施,继续推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这些政策措施和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为宜昌加快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战略机遇。

  第二,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对宜昌来说,适应新常态,不是消极被动地应付,而是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紧紧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攻坚克难,重点突破,着力打造宜昌经济升级版。具体来说,主要是要实现“四个方面新突破”。

  第一个突破,就是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宜昌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现这一转型升级,关键和重心在于产业。宜昌具备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近年来,宜昌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步伐加快,“六大千亿产业”的支撑格局初具雏形,平均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但是,宜昌产业发展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与洛阳、南通等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比较,我们既有总量上的差距,更有结构上的差距。我们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打造宜昌经济升级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动态过程,不可能简单地按图索骥,但有这样三点必须牢牢把握好。

  一是牢牢把握市场需求这一根本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消费升级浪潮。第一次是1979—1999年,消费升级的重点是老百姓要吃饱穿暖,带动了轻纺工业的快速增长;第二次是2000—2011年,消费升级的重点是解决老百姓买车、买房、买手机的需求,拉动了重化工业和房地产相关行业发展;第三次是2012年以来,老百姓的消费开始转向中高档商品、现代服务和知识产品需求。目前,住房和汽车消费正在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成熟期,下一轮消费热点可能聚焦到与信息化紧密相关的产业,聚焦到以提升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高端制造业和民生类产业。面对国内需求结构的改变和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我们要着眼市场需求、立足宜昌实际,围绕“有效需求”和“市场价值”,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布局和发展电子信息、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产业,加快布局和发展高端医药装备、医疗器材、节能环保、健康产业等民生产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比如,贵州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抢占信息化先机发展大数据,借助大数据布局大健康产业,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三大产业已经成为贵州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支柱产业。

  二是牢牢把握结构调整这一基本路径。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是城市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013年宜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8%,吸纳社会劳动力占3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0.3%,吸纳社会劳动力占29%,第三产业的就业吸附能力远高于第二产业。与镇江、南通等沿江同等城市相比,宜昌第三产业比重低10个百分点以上,而且差距在逐年扩大。无论是与同等城市来比,还是从就业吸纳来看,我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在坚持主攻工业不动摇的同时,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重,加快实施聚集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战略、商贸总部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健康产业等优势产业,加快打造3至5个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领先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同时,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等现代化手段,改造提升化工、电力、建材、纺织、食品饮料等传统工业,大力发展占地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向现代产业转变。

  三是牢牢把握提质增效这一主攻方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根本性、关键性、决定性因素。狠抓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宜昌经济升级版,就是要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坚持以规模、质量、效益为落脚点,以智能、精密、绿色为方向,以错位发展助推差异发展、特色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宜昌生态良好,资源富集,要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占地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产业。要抢抓国家智慧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等重大机遇,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加快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第二个突破,就是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关于新型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保持中高速增长,要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要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李克强总理强调,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字、核心在写好“”字。张高丽副总理近期到杭州视察新型城镇化工作,提出了城镇化三个核心,即地域的形态、民族的风貌、时代的特征。新型城镇化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一个既利长远,也利当前的战略,把这步棋走好,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大综合作用。回顾总结近几年宜昌城镇化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点。我们在探索中创新,坚持产城共融、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谋划、统筹推进,走出了一条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符合宜昌发展实际、具有宜昌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鸿忠书记在省有关会议上指出,宜昌的新型城镇化走在了全省前列,代表了全省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初步总结,我们在加快大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上的经验有这样三点:一是先进正确的发展理念,二是比效高效的推进模式,三是统筹城乡的发展格局。我们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正确的路子走下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先进现代的发展理念。近年来,我们始终将解放思想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顶层设计,完善发展路径,在理念思路上,注重从全省、全国、全球的视角来审视谋划宜昌发展,明确了“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根本内涵,树立了“以人为本、后现代、产城共融、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新区建设迅速推进,城市骨架迅速拉开,奥体中心、城市规划展示馆和博物馆等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加快建设,还按照“洁、绿、亮、美、静、畅”和城市“有机更新”的总要求,实施了高标准的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里子”和“面子”一起整,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棚户区、城中村等旧城改造相结合,城市品位显著提升。鸿忠书记今年4月到宜昌调研时,对宜昌新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指出“宜昌在新区建设中坚持绿色、生态、后现代的理念,推进的进度、力度、强度很大。城市环境方面,经过高标准的整理,不仅干净、整洁,而且有品位、有魅力,富有特色,创造了新的城市风貌。看到宜昌的夜景,感觉像到了欧洲。”“宜昌后现代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提出的一系列指导思想”。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图与深刻内涵,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加速由传统的城镇化向新型人本城镇化的回归,把城市的人性化与人性的城市化统一起来。

  二是更加注重“机制创新”,建立更为科学高效的推进模式。在现代化特大城市推进路径上,我们确立了“开放先导、创新驱动、市场主导、人才引领、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子,这是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的关键所在。比如在新区建设上,我们敢闯新路、不走老路,探索创新了路网先行、公建先行、安置先行、生态先行“四个先行”的城市建设机制,推进城市拓展与功能完善并举、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共融,我们的新区建设真正做到了开拓一片新区、兴起一方产业、建成一座新城,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功能,从而推动整个新区的全面发展。鸿忠书记形象地比喻宜昌城市为“多晶硅”的生长原理,靠若干“内核”来集聚、来吸附、来辐射、来长大,呈现出组团式、树枝状、晶体状的城市发展形态。国生省长今年7月到宜昌调研时指出,“宜昌新区建设推进速度快、力度大,城市骨架已经拉开,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成效十分显著。短短一年多时间,新区建设从纸上规划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尤其是提出的‘四个先行’非常好,保证了新区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宜昌的城市整理让人印象深刻,宜昌在推进新区建设的同时,对老城区大力推进城市整理,突出品味和特色,创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整个城市比较干净和整洁,城市的品位不断提升,要继续抓下去。”之所以在短短两年时间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推进模式。对这些行之有效的模式,不仅要继续坚持,还要总结完善提高。

  三是更加注重“四化同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新型城镇化不是中心城区的一枝独大、一枝独秀,而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多个层级协调发展、互促共进。近年来,我们始终将城乡统筹、“四化同步”作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和重要载体,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统筹推进机制,全力实施全域规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战略,强化规划引导,强化产业支撑,强化民生投入,强化改革创新,不搞大哄大嗡,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就地城镇化,探索出了大型企业带动型、专业园区辐射型、现代农业引领型、生态旅游拓展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创造了远安县“全域景区”、夷陵区“产城共进”、枝江市安福寺镇“园区引领”等一大批在全省有地位、有影响的典型经验;县域经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今年宜都成功跻身全国百强,成为全国县域经济“中三角崛起现象”的新支点,也是全国新进的4个百强县(市)之一。夷陵、宜都等全省城乡统筹试点和龙泉、安福寺“四化同步”等示范乡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涌现了秭归“幸福村落”、远安“美丽乡村”、长阳“生态旅游”、点军“清洁家园”等一批知名品牌,这种多层次共同带动的发展模式,有力地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形成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下一步,我们要继续锁定“四化同步”发展总目标,更加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结合、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化、城市智能化,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树立示范和标杆。

  第三个突破,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正在全面铺开和深入推进,短短一年时间,中央深改组已召开7次会议,审议27份改革文件,《决定》提出的60项改革任务已启动近40项,改革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是空前的。宜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对宜昌率先改革、先行先试寄予厚望。鸿忠书记在宜昌调研时,对宜昌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宜昌要在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要认真学习上海自贸区先进经验,主动与上海自贸区对接,树立与国际接轨的理念和视野,把上海自贸区的先进做法引入宜昌高新区、宜昌新区,率先在湖北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并以此倒逼省内其他城市改革创新。”过去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改革部署,以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为突破口,全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了省委的肯定,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下一步,要继续坚持将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攻坚突破,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下好改革这个先手棋,为发展激发新动力。改革怎么改,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对象,有不同模式和路径,对当前推进宜昌改革工作来说,要切实把握好这样“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深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观念。想到才能做到,行动始于心动。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是推进改革的第一道工序。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引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始终伴随着解放思想的进程。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解放,深圳由一个边陲小县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设施良好、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而今,上海自贸区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起点。我们与深圳、与上海的差距,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更深层次原因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对接发展的“第一道工序”和“逻辑起点”,真正弄清在哪些问题上思想不解放、用什么措施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上具体化、动真格、出实招。

  第二道工序,强力攻坚破难,实施重点突破。改革一开始,不可能四面出击、齐头并进,必须重点突破,这是我国三十年改革的一条经验。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重点突破是改革的第二道工序。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尽管只是全市9个改革专项中的一个,但意义重大,事关方方面面的改革,触一发而动全身,是全市9个改革专项中管总的,是最关键的一个,是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我们推进改革第二道工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深入学习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全市多地多个单位多批次到上海学习对接。今年10月,我和旭明市长率宜昌市党政代表团到上海学习考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亲自会见传经,我们不仅学到了真经,还推动了一系列交流合作事项。一年来,我们在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上破了题、见了效,特别是在推进市场准入、行政审批、投资制度等重大改革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下一步,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力攻坚,强化“四大对接合作”,加快推进“六大制度创新”的落地实施。“四大平台”是我们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区,在对接工作中要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加快形成一批新的改革成果,倒逼全市全面深化改革,为全市先行先试走在前列打造亮点、奠定基础。

  第三道工序,注重统筹协调,坚持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一个历史性的系统工程,不能止于重点突破,必须整体推进。因为各项改革之间是有关联性的,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围绕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重大体制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了“1+10”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布局,确定了10大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任务,明确了25项重大改革事项。在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上,我们提出了“1+6+5”的格局,这就是整体统筹的问题,目前各项改革推进效果不错,下一步我们还要根据中央、省改革总体部署,结合宜昌实际,谋划和推进一系列新的重大改革,特别是要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动部门办事精简高效。前不久,市改革办对我市行政审批改革事项作了深入调查,起草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报告。报告显示,虽然目前我们实行了“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网上注册等举措,但是行政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的现象依然存在,依然制约和困扰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我们更要提升审批效率,优化发展环境。最近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对我们下一步招商引资有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如果再走传统的靠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的路子肯定是行不通的。中央的信号很明确,今后财税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国家出台这样的规定,就是要建立有利于市场公平的市场环境,有利于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的经济政策,这是严肃财经纪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各地区各部门在招商引资时都不能随便对一个企业出台税收优惠、以奖代补等政策。优惠政策没有了,这也意味着今后引进项目不是靠政策,而是靠公共服务、靠综合配套设施、靠产业链集聚,最终拼的是环境,而要优化环境就需要改革。我们现在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就是要“把方便留给企业、把麻烦留给政府”。我们现在投资审批过程中环节还很多、时间还比较长。现在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规划设计、施工报建、竣工验收,环节太多。项目立项至少有4个环节,发改、规划、土地等若干个部门要进行审查; 施工报建上,住建部门要进行施工图审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办理招投标,规划部门要办许可,还有人防审查、消防审查等等;竣工验收又是一二十个环节。另外,我们审批的前置条件较多,一个项目还没正式申报,前置的条件就有180多项,平均每个审批环节的前置审批有5项。这些都说明,我们项目审批还有很大的优化和改进空间,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效率高不了,环境好不了,好项目就很难落地。所以各相关部门都要紧紧围绕全市重大改革事项,既要科学把握改革规律,更要切实增强担当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只有环境好了,大项目好项目才能引进并落地。

  第四个突破,就是要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经济建设也好,城市建设也好,包括党的建设也好,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民生。关于改善民生,总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进一步”。

  第一个“进一步”,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民生不仅是人民生活问题,更是改革发展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和政治问题。近年来,我们回应群众的期盼和呼声,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大民生”工作格局。坚持大民生“大投入”,做好公共财政倾斜民生投入的“加法”,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城乡居民收入一路走高。2013年全市财政民生类支出增长20.3%,新增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增加额的58%;预计今年全市GDP增长9.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0%以上,高于GDP增速;。坚持大民生“广覆盖”,做好消除民生受益“死角”的减法,城乡群众受益面不断扩大。我们策划实施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大众创业、社会治理创新、城市绿化美化、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创建、最贫困村脱贫攻坚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比如,早在2012年,我们就提出创建“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制定出台创建食品安全放心城市的意见,比国家出台相关意见超前一年多时间。国家在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时,将我们宜昌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作为重要参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前不久,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国家食药监管总局领导,调研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对我们创建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有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全市各地都创新方式,增强了改善民生的实效。比如,猇亭“五务”惠民平台、长阳“民情通”、夷陵区“我为群众办件事”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高层”看待民生、“顶层”服务民生,以民生为工作导向,着力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的民生“八字经”,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于民。

  第二个“进一步”,就是要进一步夯实保障民生的发展基础。解决民生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把涉及民生的事办好办实。这就需要把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发展速度,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努力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打好坚实基础。沿海发达地区,民生投入动辄数亿、数十亿,如果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综合实力作支撑,是不可能做到的。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首先得益于全市上下始终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得益于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本,以加快发展为源,千方百计把经济总量做大,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积累更充分的物质基础。

  第三个“进一步”,就是要进一步健全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我们要把完善长效机制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积极探索建立民生幸福制度体系,将富民惠民安民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及时规范化、制度化,为民生幸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来抓好民生项目,建立完善民生实事项目科学决策机制、推进实施机制、督促检查机制等制度,把民生实事项目真正抓落实。要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使改善民生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成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常态,确保群众长久得益、持续受惠。

  三、关于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大棋局下谋划推动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区域布局和区域发展战略上作出了一系列新谋划,其中对我们宜昌影响最深远、最深刻的就是“长江经济带”战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长江经济带”同“一路一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起作为中国当今“三大战略”,可见“长江经济带”战略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继沿海经济带之后最具活力的一个经济带,流域面积占全国的18%,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视察时,明确要求要把长江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李克强总理在重庆视察时,也明确提出要用黄金水道串起长江经济带“珍珠链”,支持鄂湘赣皖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成为我国继沿海大开发、西部大开放、中部崛起、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之后,又一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综合起来分析和研判,中央的决策目标,就是要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点,这将为长江流域各省市竞合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支撑。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在未来15年内,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速将保持在7%、8%左右,而长江经济带增速将超过这一平均增速,到2020年前后经济总量将达到全国的50%。根据这一占比测算,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两位数。

  古人讲,审时度势,合道而行。如何在国家的这一大棋局、大战略下,以更高远的眼光、更宏大的视野,精心谋划和推动宜昌发展,是我们在座每一位同志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2015年既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布局之年,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性节点上思考和谋划这个问题,更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个人认为,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是宜昌建设“大、强、优、美”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绝佳机遇,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战略清醒、足够的战略定力,抓住放大用好这一机遇,为宜昌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注入新的动力、增添新的引擎。我们说,宜昌作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最重要的节点城市,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和锁钥,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那么这种特殊性究竟体现在什么方面?这次会议印发给大家研讨的一个文件征求意见稿就是有关抢抓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机遇的,里面讲到了很多,有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有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长江中上游开放开发高地,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等,都是宜昌作为长江经济带一个重要的核心节点城市的内涵。这里,我着重就以下这样三个方面的定位,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和大家一起研讨。

  第一个定位,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我们经常讲,宜昌通则长江通,宜昌天然具备建成长江中上游甚至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的综合条件。三峡水利枢纽建成之后,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三峡航运条件,大坝上游600多公里的长江水域,形成了一条水上黄金通道,长江上游单向通过能力从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水运能力扩大了五倍,水运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多,成为我国中、东、西对接畅通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随着长江航道条件的改善,水运优势的凸显,长江航运进入黄金期,产生了异常旺盛的过闸需求,三峡工程的通过能力正在成为影响三峡航运的一个重要瓶颈。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1年,三峡船闸年货物通过量由3431万吨增长至10033万吨,提前19年达到船闸设计水平年2030年的规划运量。预计2030年以前,长江上游地区的货运物流量将会持续保持年约20%的增速发展。国家以及长江中上游区域的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层面,对此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围绕提高长江航运能力,各个方面都在各显神通、持续发力。我们宜昌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因此成为了各方关注和发力的焦点,宜昌在这方面见事比较早,行动也比较迅速,我们围绕翻坝转运的思路,作了大量超前而富有成效的工作,翻坝转运综合运输体系的设想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得到了国家和省的高度重视。比如秭归提出配套建设的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鸿忠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不仅是秭归、宜昌的事,而且是全省的大事,要紧密结合长江经济带建设,将这个项目上升到省级战略来考虑谋划,作为省里的一个重大项目来谋划推进”,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布局、省级战略、宜昌实施。就在前不久,晓东常务副省长带领省发改委、交通厅、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在秭归召开专题办公会,在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重庆市也对三峡翻坝物流园表达出了强烈的投资意愿和合作意向。为什么一个县建设的这么一个物流项目,能够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能够得到重庆市的高度关注,其原因就在于这是破解长江航运瓶颈的一个战略性项目。水运平均运价只有3分/吨公里,约为铁路的六分之一、公路的十五分之一,水运廉价、安全、绿色、低碳的优势非常明显,中西部的物资输入东部、走出国门,首选就是水运。但现在的问题是,宜昌境内的两座大坝锁住了长江,只有畅通宜昌这一东西疏运之门,才能畅通我国西部与东部、中部对接之门,才能畅通东部产业沿江梯度转移之门,才能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对沿江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所以,不论是总书记讲的打造长江黄金水道,还是总理说的用长江黄金水道串起长江经济带“珍珠链”,宜昌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交通节点,宜昌的交通枢纽地位是长江上任何一个节点都不能比拟的。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专门撰文指出,“国家将在三峡区域建设形成强大的物流运输组织能力,而宜昌是唯一可以承担跨坝区物流组织服务的重要节点城市,宜昌打造现代物流综合枢纽的机遇已经出现。”省委省政府决定湖北、宜昌与三峡集团共同建设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在“十三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三峡翻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所以,宜昌如何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在长江流域承东启西和三峡枢纽第一港的特殊优势,如何统筹推进水、公、铁、空、管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建设与衔接,如何进一步优化形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以此进一步增强宜昌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力,是需要我们迅速、深入、系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二个定位,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导国际经济发展的跨国公司每隔大约20年,就会展开一轮新的全球化布局战略调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每隔二三十年,产业就会进行一次区域性的扩展和转移,这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从美欧等发达国家向日本转移;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转移;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亚洲四小龙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当前,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明显,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第四轮产业转移的前奏,这为中西部地区实现赶超跨越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敏锐性。现在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沿长江梯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是一个基本趋势,转出地最为典型的是上海、苏州、杭州、无锡等城市,转出的产业主要涉及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金属制品、建材、服装等。综合分析内地吸引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厂房、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成本优势以及部分技术优势,但更主要的还是内地的广阔市场。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目前内地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成本降低型,主要是内地产业发展的综合成本相对于东部沿海要低得多;二是资源利用型,主要是因为内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三是市场开拓型,主要是选择在内地辐射力强的地方投资设点,以抢占市场的先机和制高点;四是集群吸引型,主要是选择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区域。宜昌作为长江经济带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梯次推进的一个重要节点,具备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我们在人力、土地、能源等方面具备的比较成本优势,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拥有的丰富水能、矿产、农业、林特资源,也是吸引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拥有广阔的市场腹地,不仅具备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条件,也具备吸引市场驱动型产业转移的优势;我们拥有的雄厚产业基础和产业配套能力,对东部沿海产业在内地实现集群式发展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我们作为中国最具吸引力投资城市,拥有一流的发展环境,这些都是吸引东部沿海产业加速向宜昌转移布局的重要条件。综合这些分析可以判断,宜昌具备成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综合条件。我们讲产城一体、产城共融,没有产,哪来城,雄厚的产业永远是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基石。所以,宜昌如何抢抓世界第四次产业转移机遇,以长江干流为发展主轴,以沿江重点区域为支点,以“六大千亿产业”为重点,以“四大平台”为载体,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宜昌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我们“十三五”时期需要重点谋划和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

  前面已经讲到过,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中规定,除依据专门税收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税政管理权限外,各地区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各部门起草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规定具体税收优惠政策。今后地方政府不能随意制定优惠政策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抓好招商引资靠什么?靠的是投资环境、公共服务、综合配套设施、产业链集聚,这方面我们要好好把握。

  第三个定位,“三峡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范围包括9个省、两个直辖市,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要使如此广袤、发展水平又相差较大的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形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必须“分片”建设城市群,再通过城市群相互对接,最终才能融为一个整体。这已经成为国家和长江流域各省市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共识。目前国家在长江经济带上规划布局了三大城市群。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曾经讲到长江经济带的4个战略定位,其中第一个就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实际上就是通过建设这三大流域性城市群,为长江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根据区域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的一般规律,城市群的辐射作用也是有半径的,这个半径大致与这个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辐射半径相当,大约在300公里左右。所以在这三大城市群之间,还需要次一级的城市群来衔接。目前,在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国家已经布局了一个皖江城市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对外开放之时,安徽人就闻风而动,将长江流经安徽约400公里的江段命名为“皖江”,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决策并付诸实施。1995年,安徽出台了《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制定了《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皖江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本世纪初正式命名为“皖江城市带”,并于2006年进入中央中部崛起文件;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由此正式成为国家级战略。

  但截至目前,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两大城市群之间,还没有一个次一级的城市群来衔接辐射。宜昌作为正在加快建设和形成中的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承担着集聚、辐射、带动汉渝两大中心城市之间400多公里“经济塌陷区”的历史性重任和担当。所以从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就三峡区域城市如何实现协同发展,进行了系统深入思考,并且向省委省政府专题报告,建议在三峡区域规划建设“湖北三峡城市群”,并争取成为国家级战略,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认同。鸿忠书记明确指出,“三峡城市群”是一个旗帜性平台,要求宜昌市委市政府循着这个总体方向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加强研究、谋划和规划,为充分发挥宜昌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旗帜性平台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这项工作,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很高评价,也寄予了殷切期望。我们的这一设想提出之后,也得到了各个方面的积极回应。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在新华社旗下的重要刊物《瞭望》上撰文,提出在湖北与重庆之间,可以培育新的省际城市群,就是“三峡城市群”,以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发挥重要的衔接作用。范围大致包括湖北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加上重庆市的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区县以及湖南常德等地,总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这与我们此前的设想并报告省委省政府的规划设想大体一致。三峡日报联合鄂湘渝三省九市开展媒体联合采访报道,声势很大,效果很好,通过媒体采访三峡区域各城市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的情况来看,各个方面对加强三峡城市协同发展,以实现政策共争、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放大和利用好合作共赢的“最大公约数”和“利益共同点”,有共同的愿望,有迫切的要求,有良好的基础。接下来,三峡大学、湖北省社科院还将在宜昌联合举办一个高端的“三峡城市发展合作论坛”,邀请一批国家级的专家学者,对推进三峡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明思路、造声势、增共识。可以这样讲,“三峡城市群”这一战略已经呼之欲出,具备了上升为省级战略乃至于国家战略的广泛社会基础。宜昌在三峡区域,不论是经济总量、城市规模,还是综合功能、区位条件,都具备成为这个群的中心。宜昌要建成“大、强、优、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必须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在更大平台上谋划发展,在更广范围内整合资源,变有限行政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变单打独斗为捆绑抱团,在开放合作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深化对谋划推动“三峡城市群”这一重大战略设想的认识,在谋划“十三五”发展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自觉把宜昌置于“三峡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地位,超前系统高位谋划,推动宜昌在这一“旗帜性平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关于以清廉为官、事业有为“两为”的要求担当起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历史重任

  坚持法治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是对我们的队伍、作风、本领、环境等全方位的考验。当前,我们在关注经济运行态势的同时,要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保持竞进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鼓足干劲、竭尽全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用“清廉为官、事业有为”这“两为”担当起实现大城梦的历史重任,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

  第一,要以发展实绩论英雄。我们抓作风建设、抓党风廉政建设、抓干部选任机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作为衡量标准,必须以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作为衡量依据。如果我们整天说作风改进了、能力提升了、队伍廉洁了,最后该干的事情没有干,该作为的地方没有作为,城市面貌没有变化,群众生活水平没有提升,那就是没有说服力的改进。当前,我们正处于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转变作风,勇于担当,说到底,就是一个字,“”!经济下行不可怕,精神下行才可怕。不干,体现不出半点担当精神,不干,收获不了任何发展成果。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努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第二,要以担当精神抓发展。党性强不强,关键看担当。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担其责。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努力,现在我们把历史的包袱卸下来了,“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了,新阶段,新常态,新机遇,新挑战,任务没有减轻,目标不能降低。面对新常态新挑战,我们既要保持压力,也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今年,我们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察担当促有为”干部专项考察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好这项工作,有针对性地整治和纠正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为官不为”、“廉而不勤”等问题和倾向,教育和引导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勇于担当、勤于担责、乐于担难、敢于担险”,争做“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好干部,确保改革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第三,要以鲜明导向促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禁令,一些干部感叹“为官不易”。现在有些干部不愿干事,不想干事,究其思想根源还是在于怕犯错误,有“与其犯错,不如不做”、“不会不能也不干”的心态。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干有可能犯错,不干不会犯错,但是不干才是最大的错。这里面有个“公错”、“私罪”的问题,是两回事。我们提倡试错容错,就是要激励探索,让发展在试错中前行,在容错中求进,绝不能因为工作之错、工作之误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现在的舆论有一种鞭打“快牛”的倾向,干事的人,常常后面跟着一大堆批评、反对。对此,我们要树立更加正确的用人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在干部的评价和选用上,我们的导向要更加鲜明,要以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衡量标准,要不论资历、不讲排位,注重选拔有激情、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进一步营造鼓励干事创业、激励担当作为、宽容失误和公错的良好环境。

  同志们,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需要我们牢牢抓住,接踵而来的新难题需要我们全力破解,各种各样的新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应对。让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鼓舞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共同努力,以新作风、新作为、新成效为全市坚持法治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刘莉莉)

海军咸宁舰入列 至此以湖北城市命名海军战舰已达9艘
   咸宁“流动的国土”!    海军咸宁舰Hb.Chinanews.Com
湖北省荆州市:擦亮“基本农田保护”这块招牌
湖北省荆州市是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发祥地。国土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