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碧 飞鸟天堂 ——京山县生态文明建设侧记
上月底,国家环保部验收组来到京山县,对我省唯一的“国家生态县”申报单位最后打分。“京山达到了国家生态县验收标准,通过了考核。”验收组的评价,意味着京山即将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生态县。
一张封条,守护绿水青山
寒风挡不住全国各地“鸟人”的脚步,一拨一拨的摄影人,扛着“长枪短炮”来到京山,痴守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
“仅在一处水域就发现20只,而全球存量还不足1000只。”京山观鸟协会会长胡永波说,中华秋沙鸭大规模迁徙京山,说明这里生态环境好。
上世纪的京山,靠山吃山。传统方式种香菇需砍树,一片片山林被砍成“光头”。回想早期的粗放式种植,县政协副主席殷益波对当时力推的“袋料香菇”模式感到欣慰。
当年,时任三阳镇党委书记的他,背负着农民的不解和责怪,一纸禁令强制性封山育林,改种袋料香菇,把树枝粉碎做原料。“如果不加控制,再多资源也会消耗殆尽。”京山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再不能用明天的资源赚取今天的开销,透支赖以生存的资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京山全域封山,明令:绿,只能增加,不许减少。县林业局局长李蓉娥说,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如今的京山,山川田野、机关单位,处处披绿。
至去年底,京山已创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绿色机关45个、绿色社区13个、绿色学校55所、绿色医院15家、绿色企业49家、绿色家庭1.5万户;森林覆盖率达45.13%;有记录的鸟类计200种,数量约12.4亿只,种群密度为35.2只/平方公里;连续8年举办观鸟节,今年11月,第七届亚洲赏鸟博览会将移师京山,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
一纸禁令,畅享碧水蓝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京山就曾荣获“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称号。近年来,该县以“生态京山”总揽全局,连续11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20强。
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似有冲突之处,而京山却走出一条新路。
过去,利税大户也是污染大户,铁合金厂曾撑起全县税收的三分之一,刨花板厂是高消耗企业,地处中心城区,群众怨声载道。
封停、改造、搬迁。京山县推进节约型、生态型的低碳循环经济建设,关闭和取缔小水泥、小砖窑、小石灰、小冶炼、小锅炉40家,将城区8家企业搬迁,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虽然每年损失数千万元税收,但环境极大改善。
该县将机械加工、建材、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和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产业,重新梳理为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健康养老三大产业板块,高能耗企业被拒之门外,落后产能被坚决淘汰,一个个绿色工厂正在崛起:凯迪电力、永兴食品、汇澄茶油、国宝桥米、神地科贸……
一幅蓝图,尽绘生态文明
京山良好的生态,得益于矢志不渝的绿色追求。
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打造“中国休闲养生谷”;104公里生态画廊,让百姓乐在其中,游客流连忘返。
昔日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京山河,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整治,变成亮丽的绿色长廊,被评为全省“城市建设新景观”;斥巨资改扩建的文峰网球公园,成为休闲养生的城市“名片”。
通过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地工程”、“宁静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工程,京山,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路更畅、城更美,群众获得感更强。
该县温泉新区凸显山水、运动、养生,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旅游养生、现代商贸、运动休闲、行政服务五大生态新城,省委、省政府将温泉新区定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
2015年,京山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315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320元、16000元。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6年下降25.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5.1%、13.5%。
春秋登山又观景,冬泡温泉夏嬉水,一年四季打网球。2015年,京山入围“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共接待游客75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6亿元。 (杨富春 翟存波 丁欣 周春晓)